。若其無心。則羅欲不為淫。以饗而福惡。不饗而禍善。不為盜。誤混疑不為殺。先後違天。不為妄語。醉酗不為酒。蓋無心則無戒。無戒則無佛。無佛則無眾生。無汝亦無我。無我無汝。孰為能戒。孰為所戒哉。曰我神通亞佛。師以為何如。珪曰。如我解。佛亦無神通。而況汝乎。神悚然驚曰。願見教。珪曰。佛能空一切相。成萬法智。而不能即滅定業。佛能知群有性。窮億劫事。而不能化道無緣。佛能度無量有情。不能盡眾生界。汝能戾上帝。東天行而西七曜乎。則吾知其不能也。汝能奪地祇。融五嶽而結四海乎。則吾又知其不能也。且謂神通。而有所不能。則雖謂之無神通可也。曰我誠淺昧。未聞空義。今既得戒於師。請效所能。以報慈德。珪固辭。不可。因曰。東巗寺之面勢而莽然無樹。北岫有之。而非屏蔽也。汝無撓物。聊為吾移北樹於東嶺。斯已矣。曰諾。必夜風震。慎無恐也。遂辭去。珪目送之。但見空中幢蓋飛翻。戈戟森聳。環珮之聲。搖曳碧靄。紅霞之上。杳渺而沒焉。是夕三鼓。颷電雨雹果驟。棟宇欲摧壓。且視之。則東巗松栝。行列如久植。而北嶺則無復舊矣。珪禁其徒勿外言。言則不信者。且以我為妖也。開元四年。丙辰示寂。春秋七十三。

  唐印宗

  生吳郡印氏。母鎦始娠。其鄰人咸夢。一端雅沙門。徐步入其舍。鎦亦自夢。或求為其子。陳讓再三不止。他夕父又夢。有童子跪授旃檀香木於鎦氏者。於是鎦氏。食遇葷。羶輒厭棄。逮生宗即使事佛。無靳惜意。稍長依宿德習經論。尤精涅槃。咸亨元年。闡導京輦盛甚。上元中詔入居大愛敬寺。辭不赴。乃就蘄之東山。咨受忍大師禪法。復甞於番禺。與慧能禪師問答。深明心要。久之還鄉里。會刺史王胄。請置戒壇。度人可千數。因詔江東諸寺院。置壇度人如之。後詔入內。造慈氏大像。著心要集。纂三教文意之表明佛法者。先天二年二月二十日終。年八十七。

  唐神英

  滄州人。丱歲從師究習經論。又參神會禪師於荷澤。禪師謂之曰。汝於五臺有緣。宜往。開元四年。六月中旬。乃獲戾止。一日食畢。偶遊西林。忽入一院。榜曰。法華。其外三門十三間。壁畫五臺山十寺境。其內三門。則塑護國仁王像。有樓峻聳。奉文殊普賢像於上。其餘行宮道場儀仗蔽暎。正中則多寶塔也。其莊嚴之盛。具如經說。英時神情恍[怡-台+敝]。境物變眩。宜非耳目所能了。及出則眾僧詭相異狀。交揖迭晤。遂東行可三十步。聞閉戶聲。回視無所見。英因泣曰。此大聖啟悟我也。我其敢怠。乃發願一依化院規橫營建。以隆佛法。先築庵化塔處。召匠致材。旋有成緒。使吳道子圖所見於墻堵間。仍扁法華。匡徒說法。氣象冠諸方。久之告滅。壽七十五。

  唐僧達

  姓王氏。會稽人。稚齒即於龜山妙喜寺出家。其寺建於梁時。故所居者。皆耆宿。達獨年少。尋游方至黃梅見忍禪師。曹溪見印宗禪師光州見道岸律師。於是造詣日深。聲名日廣。負錫而歸之者。如水之宗海。開元七年。以疾而終。年八十二。

  唐智威

  縉雲蔣氏子。少出家千軒轅黃帝鍊丹山。未幾。負笈往依灌頂禪師於沃州石城寺。受天台止觀之學。然才藻富麗。作桃巖寺頭陀寺二碑。為文人所傳誦。識者以為徐陵後身云。
  慧威姓留氏東陽人。盡得縉雲威公之學。時謂小威。每山居罕與世接。且於學者少許可時於教門諸子。獨以左溪玄朗可承繼。真有所知哉。

  唐巨方

  姓曹氏。安陸人。弱齡稟朗禪師。隸業於州治之明福院。始誦法華維摩二經。受具已。徧扣南宗。復造北宗。秀公所。秀問曰。白雲散處如何。曰不昧。曰到此後如何。曰正見一華開五葉。既佩密印。乃辭之。上黨卜寒嶺而居焉。學徒激揚日至。鄆帥侍中吳文煥慕其風。遣使迎歸府供養。俄為建安國寺。嘗問曰。今日後如何。答曰。地布金沙。人安寶剎。吳加敬信。開元十五年九月三日示寂。于所居寺。壽八十一。建塔葬全身。

  唐義福

  俗姓姜。潞州銅鞮人。出家從神秀禪師。得心法。始居藍田之廣化寺。凡二十年。徒京師慈恩寺。道望日以隆重。開元十一年。駕幸東都。詔扈從。所過官吏士女。具華旛迎導。充塞道路。蒲虢二州尤甚。蓋秀公出自黃梅。而化行關洛。雖為帝后王公所敬。禮然其所在。殊未甞提唱宗旨。以開發徒眾。故福亦如之。一日陞堂演說。若太尉房琯兵部侍郎張均禮部侍郎韋陟。群公咸在。因曰。日吳吾與汝輩訣別矣。既退而張竊語房。某以早歲餌金丹。深忌臨喪。今大師如此。某不敢留。遂去。人莫知者。福徐與房曰。吾與張遊有年矣。而宿業之來。其不可免如此。苟能小忍。以終吾會。則猶庶幾。且就執房手曰勉之。必為中興名臣。後張果陷賊。而房有翼戴功。

  唐跋曰羅菩提

  華言金剛智。南印土摩剌耶國人也。摩剌耶。華言光明。其國近觀音所居補陀洛伽山。故云爾。父婆羅門善五明論。建支王師事之。智甫數歲。即能日誦萬言。不廢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