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三十二人。

  隋惠耀

  姓岐。襄陽人。少沈密。訥言敏行。人共重之。受具後遊歷。訪道於鄭川之命公。衛嶽之思公。卒事思公數年。思公謂耀。於實相理觀。有玄趣云。及思公唱滅。偶行化巴丘。遇道懿法師。相攜西上。卓錫於江陵之道因寺。不出戶庭者。十四年。及智者歸鄉里。尤深嚮挹。仁壽二年。徙內花寺。別樹道場於開聖西。以事禪悅。且誦七佛等呪。尤靈驗。人之有疾患者。求之無不効。大業之季。虎暴甚。耀遇虎摩其頂。以語之曰。天下方亂。汝可遠去。毋為百姓所苦也。虎暴遂絕。
  八營賊主揚道生。亦推誠供給。蕭銑僭立。仍加延奉。有所施予。輒植悲敬二田。不少儲蓄。建龍歸精舍於城府。銑甞以興亡問之。對曰。貧道薄德。不得久為檀越善友。時蓋莫測其言也。未幾唐兵至。銑亡。耀遷化於武德中。春秋六十。葬開聖智曠禪師塔側。

  隋僧璨

  不知何許人也。初以白衣。見可禪師。而問曰。弟子身纏風疾。其必宿有罪累焉耳。請和尚懺罪。可曰。將罪來。與汝懺。璨曰。覓罪了不可得。可曰。與汝懺罪竟。宜依佛法僧。璨曰。今見和尚。已知是僧。未諗何者是佛。何者是法。可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無二。僧寶亦然。璨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心體既然。佛法無二。可曰。吾寶也。即名之僧璨。為薙髮具戒。而傳以衣盋。復告之曰。昔達磨大師以正法眼藏付吾。吾今付汝。汝善護持。屬周武廢教。往來司空山者餘十載。韜光晦迹。人莫知之。隋開皇初。出居皖公山。得沙門道信。以承其統。且付以所傳衣盋。而說偈曰。華種雖因地。從地種華生。若無人下種。華地盡無生。於是適羅浮山。優游二載。大業二年。復歸故山。為眾說法。合掌儼立而化。葬舍利舒之山谷寺。唐玄宗朝追諡鏡智。

  隋智鍇

  豫章夏侯氏也。早年依朗公。講五論於揚州興皇寺。開皇十五年。學究禪法於天台顗公。念力特盛。顗歎重之。頃焉講涅槃法華十誦律等。又善外學。長於著述。晚歸廬山。繕治大林西林二寺。然卒守志大林者。閱二十年。隋文帝嚮風歸敬。詔弗起。俄豫章檀信。踵山舍請講。以老病辭曰。吾丘壑人也。當死丘壑。豈復死城市間哉。未幾本郡善類強之。不獲已而行。俄爾滅。然而城市之死。終莫能免。命也夫。即大業六年六月也。壽七十八。奉全身石室中。顏色略不摧變。至今如生。

  隋沙門波若

  高句麗人也。陳氏有國日。遊學金陵。逮隋而來儀京輦。開皇十六年。入天台依止智者。然而諸根聰利。遽有證入。智者甞謂之曰。汝於此地有緣。華頂吾昔頭陀所在。自非大乘根器。不可往。汝宜就以成備妙行。凡所須衣食。不足憂慮也。開皇十八年。始杖錫孤涉。以履踐所訓。至大業九年。則閱十六寒暑矣。而形影俱泯。不接塵世。其年二月。忽自以壽命將盡。詣國清。後數日。果於寺以無疾坐逝。春秋五十二。及闍維。龕將出門。其屍則回。以內向而開目焉。蓋示別也。已而復外尚。而閉目如故。見者異之。

  隋沙門法彥

  清河張氏子也。周廢教。南遊抵金陵。陳太建七年。從智者入台嶺。伏膺誨益。每於塚間林下。常坐不臥。定輒七日方起。雖山祇相嬈。不為動。如是三十年。甞從智者求印所證。智者謂。是背捨觀中。第二觀相也。大業七年二月三十日。卒于國清。壽六十。

  隋智越

  出鄭氏。南陽人。早年志即離俗。父欲妻之。不可。逮壯有材幹。岳陽王召隸荊州。固辭。王察其誠素。放出家。時智者說法金陵。因北面受業焉。六妙五門。日以研究。行專戒律。經通法華。居常缾水自盈。臨海露山精舍梵僧所造。靈異不一。智者每命越。燕坐其間。智者既掩迹台嶺。使攝其眾。踰二十年。恂恂善誘。誠無愧於負荷者。方隋文帝穆后之崩。設齋祝願。則獲縑以百計。煬帝在御。會智者諱辰。則官為設千僧齋。越輒以所畜充嚫。括州刺史鄭係伯。臨海鎮將楊神貴。尤於越有師友義。大業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寢疾經旬。右脇臥而卒。春秋七十四。

  隋道悅

  荊州昭丘人。年十二。於玉泉寺出家。安貧苦節。尤務持誦大品法華二經。初智者。甞得異石一片於澗水中。懸而考之。音響清越。至今以代鐘磬。而悅每託之。以想見先德時發其聲。則意趣冷然。脩習之誠。祥感之致。宜哉。
  悅舊病腹脹。地無良醫。惟日閱般若求加被。忽腹如裂。即登廁驟下。病良已。朱粲之亂。寺僧逃避無存者。獨悅居守不肯去。賊就求餉。悅減所給予之。賊炊莫能熟。因相戒不敢取。他賊未之信。將驅出加害。悅堅坐曰。吾欲與此寺俱盡。遂憐而釋之。使前導。行數步。復坐曰。吾沙門豈導人者。形骸浮幻耳。死奚畏。賊奇之。送之歸寺。
  漢陽王聞名敬慕。請受戒品。供施壹拒絕。乃奉以大布三衣。且問不御繒帛之故。答曰蠶衣多損。乖忍辱之名。布服易成。表慈悲之相。王曰仲由不恥。孔子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