噩 述
  慧學

  傳宗
  魏曇柯迦羅

  此云法時。中天竺人。家世富有。喜營福。有才辨。讀書過目成誦。工四韋馱論。風雲星宿。圖讖運變。皆鍊達貫穿。謂天下之理。畢殫於己。年二十餘。遊僧坊。閱法勝毗尼。茫然不知為何等語。歎曰頓出情外。必有精義。跪問一比丘。遂悟因果三世之旨。於是棄家學道。誦大小乘經。諸毗尼部。以遊化諸國。嘉平中。至洛陽。時法流濫觴。中夏比丘特剪髮而已。齋懺事。如祠祀狀。律儀之說。曾莫聞也。迦羅至。始疏決其源。譯戒律以僧祇戒心為日用。又請梵僧。立結磨法。而道遂大行。後不知所終。

  梁菩提達磨

  南天竺香至國王之季子也。剎帝利種。資性開朗。神慧無方。志存大乘本名菩提多羅。後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遊化其國。受王供養。以神通力。知其密跡。使與二兄月淨多羅功德多羅。辨所施珠。而磨才智無礙。二兄不能屈。尊者因謂之曰。汝於諸法。已得通量。夫達磨者。通大之義也。宜名達磨。以承統寄。磨恭稟教義。服勤左右。垂四十年。迨尊者順世。遂躬行闡導。破伏六宗。然觀震旦。有大乘氣象。故附舶東來。閱三寒暑。達于南海。時梁大通元年也。廣州既備禮迎接。即驛奏武帝。帝詔至。慰勞勤渥。問曰。朕自御極以來。造寺寫經度僧。有何功德。答曰。人天小果耳。上曰。何謂大乘功德。答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於世求。上曰。如何是聖諦第一義。答曰。廓然無聖。上曰。對朕者誰。答曰不識。上終無所領悟。乃北抵魏。寓止嵩山少林寺。面壁危坐。終日嘿然。人競以壁觀婆羅門穪之。時則孝明帝武泰元年也。帝欽磨道德。三詔不起。就賜摩衲袈裟。金盋銀水瓶。以致供養。
  俄有沙門惠可道副道育尼總持者。從其誨勵九年。乃命之曰。時至矣。汝等宜各言其所得乎。副曰。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而為道用。磨曰。汝得吾皮。尼總持曰。我今所解。如慶喜見阿閦佛國。一見更不再見。磨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陰非有。而我見處。無一法可得。磨曰。汝得吾骨。慧可禮拜後。依位而立。磨曰。汝得吾髓。於是顧謂慧可曰昔如來。以王法眼藏。付迦葉大士。展轉囑累。以至於吾。我今付汝。汝當護持。拜授袈裟。以表信。聽吾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又曰吾觀震旦。惟楞伽經。可以印心。汝等宜加勉。乃往禹門千聖寺。端坐示滅。即太和十九年丙辰歲。十月五日也。其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葬熊耳山之定林寺。塔其上焉。後三歲。奉使宋雲自西域回。遇磨葱嶺手攜隻履。翩然獨邁。問之曰。西天去雲歸以聞。詔啟。壙視之。僅隻履而已。唐代宗朝追諡圓覺禪師。塔曰空觀。

  梁僧副

  姓王氏。太原祁人性姿專靜。好學求師。不憚險遠。於是事達磨。禪師於巖谷。而薙髮焉。既深造定宗。又備探經論。知聖法無二。一以為已。齊建武間。南遊揚輦。愛鍾山定林泉石之勝。遂止於下寺。王侯造請。坐不為起。跬步宮闕。未甞謁覲。高皇欽挹。詔有司考室於開善寺。以侍之。副歎曰。寰堵之室。匡坐其間。尚足為樂。寧貴榱題數尺。食前方丈哉。且安而能遷。古人所與。何必滯此。以玩耳目之好。會西昌侯蕭淵藻。出鎮庸蜀。因附以西。由是默契之指。被於邛[(束*束)/火]。久之南還。住開善如初。先是南平王觀疾。有野人可規得佛經一帙於胡翼山下。其授經者曰。予此山之神也。為我語王。疾無足憂者。但依經法行齋三七日。即愈矣。且曰如不曉。當問副禪師。異日持以問副。副驚以為此慧印三昧經也。奚從致之。教之行齋法。王疾果瘳。
  普通五年。春秋六十一。其未卒也。或勸脩福。遽起坐而厲聲曰。麋財費。以延命資後有。是豈達性空者所為。房中什物。並以施僧。勿營棺壟。棄尸山谷。以飽鳥獸。不亦善乎。門徒涕泣莫從。永興公主素所歸敬啟請東宮著文。湘東王繹。為樹碑焉。

  齊慧文

  姓高氏。神武諸孫也。天姿頴悟。夙稟圓乘。每以大智論中。一心三智之說。以脩觀法。蓋大智度論。引大品云。欲以道智。具足道種智。當學般若。欲以道種智。具足一切智。當學般若。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種智。當學般若。欲以一切種智。斷煩惱及習。當學般若。論自問曰。一心中得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斷一切煩惱及習。今云何言。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種智。以一切種智。斷煩惱及習。答曰實一切一時得。此中為令人信般若波羅蜜故。次第差別如是說。然雖一心中得。亦有初中後次第耳。如一心有生因緣住。住因緣滅三相也。又如心心教法。不相應諸行。身業口業等。以道智。具足一切智。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種智。以一切種智。斷煩惱及習。亦如是。且果既一心而得。因豈前後而獲耶。故此觀成時。證一心三智。雙亡雙照。即入切住無生忍位。
  又甞讀中論。四諦品。偈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恍然頓了。諸法無非因緣所生。而此因緣有不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