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作羹以進。即隨氣針之。頃之羊膜裹兒而出。升平五秊。孝宗疾。開視脉知不起。固辭不復入。康獻后令曰。帝小不佳。昨呼于公視脉。到門種種辭遜。宜收付廷尉。諸未卒而帝崩。還石城。住元華寺。又移白山靈鷲寺。與支公爭色空義。廬江何默。申明開義。高平卻超。宣述遁解。並傳於世。弟子法威。清悟有辨慧。最知名。開甞使威出都曰。汝還山陰。道林方講小品。至某品汝往見之。則宜致難。且示其語數十番。曰此中舊難通。威曰諾。既至遁講。果如開所指。因致難攻之。遁遂屈。厲聲曰。君乃受人寄載來耶。開於哀帝時累徵。至京師。講放光。謝安石王文度尤敬之。或問。法師人天師。乃復遊戲於醫藥乎。曰吾以六度藥。治四魔病。[顥-京+隹]不偉歟。年六十四歿。

  晉于道邃

  燉煌人。少孤。養於叔父。而奉母尤孝敬。秊十六。事法蘭為沙門。兼內外學。善方藥草隷。其詣理劇談。在師弟子皆莫優劣。嗜泉石。渡江為謝慶緒賞識。偕其師西遊以歿。春秋三十一。

  晉僧光

  冀州人。常山淵公弟子也。少與道安相遇於逆旅。時俱未受具。因悉披陳志慕。臨別謂曰。苟長大毋相忘。後厲行。精通經論。石氏之亂。隱飛龍山。道安從之論議。安曰。古所立義多違佛意。光曰。顧當自盡。何敢於前輩置優劣邪。安曰不然。弘贊理教。宜令允愜。法鼓競鳴。何先何後。既南遊。復還襄陽。遇疾而卒。
  道護冀州人。有氣節。學解通達。亦隱飛龍山。

  晉竺僧輔

  鄴人也。以講學鳴京洛。值西晉饑亂。與道安等。隱于濩澤。研析精微。後止荊州上明寺。禮懺進脩。誓生兜率。為瑯琊王忱授戒師。壽六十。無疾而化。

  晉竺法雅

  河間人。凝遠有器度。少工文。長通佛經。衣冠喜從之遊。其誨人。因其所習。以譬曉其義。以外書準佛經。謂之格義。毗浮曇相輩。亦効之以訓徒。所居寺。在高邑。眾千指。弟子曇習能世其學云。

  晉曇徽

  河內人。秊十二。師事安公為童子。精神大於其身。安使受詩禮。又四年乃落髮。專心教誨。及壯以講授有高名。隨安在襄陽。冠平乃東下荊州。止上明寺。或問法師道化。何如印手菩薩。徽曰。和尚內行深淺。未易可測。外緣所被。多諸應驗。在吾一渧寧比江海。太元二十年歿。壽七十三。著立本論九篇。六識指歸十二首。皆奇作。傳於世。

  晉道立

  不知何許人。少事安公。善放光般若。每講授。緣飾以莊老。學者因所習。易得開悟。嗜閑曠。隱覆舟山巖。不受供事。每深禪更旬日不起。忽出山集眾講大品。或問其故。曰我至秋當遠行耳。及秋果化。

  晉竺道一

  出陸氏。吳人也。自落髮。則痛加晦藏。人無能知者。瑯琊王兄弟獨知之。而敬事焉。大和中。至都止瓦棺寺。從汰公受學。數年妙臻堂奧。汰有弟子曇一。亦有雅風。時呼大小一別之。簡文皇帝尤所欽重。帝崩。汰化。一東還依止虎丘。學徒蟻慕而至。若耶山有帛道猷者。以詩寄之曰。連峯數千里。脩林帶平津。雲過遠山翳。風至梗荒榛。茅茨隱不見。鷄鳴知有人。閑步踐其逕。處處見遺薪。始知百代下。故有上皇民。一得書。遂東適耶溪定交林下。後太守王薈。起嘉祥寺。請一充僧首。久之還吳。止虎丘。以病卒。隆安中也。

  晉曇影

  不知何許人。靜退好學。貌重遲而機變迅激。講法華經。光贊般若。聲馳關中。姚興敬之。羅什曰。影僧之標式也。入逍遙園。助什傳譯。初出成實論。其中問答語影結為五番。呈什。什大善之曰。深得吾意。因著法華經義疏。又注中論。以義熈中沒。壽七十。

  晉道祖

  吳國人。史不書氏。少師事臺寺支法濟。有敏才。與僧遷道流。依慧遠學。遠歎曰。此輩易悟。不復憂後生矣。俄遷流蚤喪。遠尤痛惜之。道流撰諸經目。未就。祖為成焉。後還京師瓦棺寺講說。桓玄每往觀聽。謂人曰。道祖愈於遠公。但聞見之博未逮耳。玄輔政。欲使沙門敬王者。祖乃辭還吳之臺寺。玄篡位。敕郡送祖至京師。祖以疾辭。元熈元年歿。壽七十三。
  慧要曇順曇詵。皆遠公弟子也。要長於巧思。以木刻芙蓉十二葉。流轉水中。定山中晷。漏無少誤。又甞作木鳶。飛可至數百步。

  宋慧觀

  出崔氏。清河人。十歲以警慧稱。棄家為沙門。始詣廬山從遠公。又詣長安從什公。於是精通奧義。學者所至圍繞。什既沒。乃遊荊州。州將司馬休之。建高惺寺以延之。化行荊楚間。宋武平荊州。見觀如舊識。時文帝以中郎從行。尤相敬愛。載還建鄴。止道場寺。元嘉三年上巳。駕幸曲水。公卿畢集。觀亦至。詔皆賦詩。觀先就以獻句。有奇勝之韻。帝大悅。以示百官。皆歎服其高材。歿年七十一。同時有僧馥者。亦著述有高行。

  宋慧安

  不知何許人。有講學。幼誦經。三十餘萬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