譽。誠非弘通本意者。監護使以沙門靈佳之辨弗聽。會太子疾。迎入內。承顧問。寵眷益隆渥。然其氣剛志確。終以前謗。不能平。遂分散衣資。造諸淨業。貞觀六年四月六日。觀佛坐逝於勝光寺。遺表施身。詔闍維收舍利起塔。

  唐慧賾

  李姓。荊州江陵人。九歲依本邑隱法師出家。為沙彌。執卷誦文。紙盈四十。初聽涅槃。法華。後別聽三論。隋開皇中。鄉里以賾器質夙成。請為法主。講涅槃。辨答率屈耆宿。時纔十二歲。刺史空龍公元壽。聞而謁焉。大加褒賞。以其名聞。詔入京師。既引見。賜納僧伽棃。併餘衣一襲。仍住清禪寺。冠蓋日擁門。憚煩。從應禪師稟資心學。大業末。避地終南之高冠嶺。唐室隆興。出遊都邑。屢建法筵。武德初。詔於延興寺。百座開仁王經。公卿盛集。吉藏竪論。賾言清理詣。銳責鋒起。四部駭異。藏歎伏。尤善楷書。太宗文皇帝。在秦邸。欲致之別第。以崇供養。使者六反。固辭。貞觀詔。簡僧傳譯。眾咸推讓。訖事奏上。詔賜帛百匹。衣服一襲。賾又著般若燈論敘。文多不載。十年四月六日。終於所住。壽五十有七。葬京師之東郊。太常博士褚亮撰碑詞。有集八卷行世。

  唐伽梵達磨

  華言尊法。西印土人也。史失載其出處之詳。永徽中。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一卷。又按千臂經。序云。偕沙門智通譯。

  唐阿地瞿多

  華言無極高。族氏出家。史不載。永徽三年。壬子正月。屆長安。所奉西印土梵夾。詔於慈門寺安置。仍同沙門大乘琮等十六人。英公李世勣。鄂公尉遲德等十二人。於慧日寺。浮圖院。建陀羅尼普集會壇。所須有司供辦。屢現靈瑞。道俗忻嘆。四年翻譯金剛大道場經中撮要陀羅尼集經十二卷。沙門玄楷筆受。

  唐智通

  生郟州安邑趙氏。隋大業隸總持寺。出家受具。後遊方洛京。學梵書語于翻譯舘。頗復諳究。貞觀中。北天竺沙門。奉千臂千眼經梵本至。太宗詔求材學。足以綴文筆受者。充翻經舘職事。通應命。偕梵僧譯成二卷。高宗。永徽四年。復出千囀陀羅尼。觀世音菩薩呪一卷。觀自在菩薩隨心祝。一卷。觀世音菩薩清淨陀羅尼一卷。共四部五卷。或謂其善瑜伽秘密教。每獲感通。

  唐若那跋陀羅

  華言智賢。南海波凌國人。善三藏學。麟德中。成都沙門會寧。遊西域。道由波凌遂與賢於阿笈摩經內。譯出世尊焚棺收設利等事。為涅槃後分二卷。附舶達交州。寧復西進。儀鳳初。都督梁難敵遣使偕寧弟子運期來上。三年大慈恩寺沙門靈會。於東宮。啟請施行。賢竟終於其國云。

  唐佛陀多羅

  華言覺救。北天竺罽賓人也。出大方廣圓覺了義經於洛陽白馬寺。文辭諧暢。理趣精微。誠如來之慧命。眾生之心地也。然而來遊歲月。平昔行藏。史皆不載。惜諸。

  唐地婆訶羅

  華言日照。中印土人也。持律精進。尤善祝術。高宗時來遊中國。儀鳳四年五月。疏請翻傳所賷經夾。天后末。於兩京東西太原寺。及西京廣福寺出大乘顯識經。大乘五蘊論等。凡一十八部。沙門戰陀般若提婆譯語。慧智證梵語。道成薄塵。嘉尚。圓測。靈辨。明恂。懷度。證義。思玄。復禮。綴文筆受。天后親序其端。後終于翻經之室。享年七十五。塔于洛陽龍門之香山。

  唐提雲般若

  又云提雲陀若那。華言天智。生于闐國。永昌元年。始東戾。謁天后於洛陽。詔於魏國東寺翻譯。天授二年。出華嚴經。法界無差別論等。六部七卷。沙門處一筆受。復禮綴文。德感。慧儼。法明。恒景等。證義。

  唐慧智

  父印土婆羅門也。東遊生智。少慕出俗。從長年婆羅門僧為弟子。善天竺書語。三藏地婆訶羅。提雲若那。寶思惟等。有所翻譯。皆召證文。兼度語。長壽二年。智於東都佛授記寺。出觀世音頌一卷。

  唐彌陀山

  華言寂友。覩火邏人也天后時。偕實叉難陀出大乘入楞伽經。天授中。偕沙門法藏等。出無垢淨光陀羅尼經一卷。經之緣起。蓋劫比羅戰荼婆羅門以疾將終。佛欲延其壽命而說也。既進上。后厚餞之西歸。

  唐般剌密諦

  華言極量。中印度人也。神龍元年乙巳。五月二十三日。於廣州制止道場。以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循州羅浮山南樓寺沙門懷迪證義。出大佛頂如來密因脩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一年十卷。此蓋灌頂部中一品也。既傳譯。未及進上。會其國遣使。以王命追攝。謂其擅出秘密經本故也。遂以梵本。泛舶西歸。而此土所留者。獨譯本云。

  唐智嚴

  于闐國質子也。冐姓尉遲。名樂受。隸鴻臚寺。授左領軍衛大將軍。上柱國。封金滿郡公。性聰銳。每思脫屣塵累。神龍二年五月。疏乞以所居宅為寺。詔允之。賜額奉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