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里之慈潤寺。門人曇元靈範克詔其業。
  元高潔慕禪悅。隱林慮山。
  範居弘福寺。振名京邑。
  休康健至今。上伐遼。親幸其室云。

  唐慧璧

  生蘇州嘉興弘氏。七歲依流水寺出家。鬀具之後。訪道四方無憚夷險。三經四論。咨詢老復。靡所底滯。乃歸鄉里。以勗來學。常坐不臥。四十餘年。老憑曲几。門徒數百。誨誘未甞見惓色。貞觀末。七十餘卒。

  唐寶相

  生雍之長安馬氏。年十九出家。住羅漢寺。學專攝論。尤務行頭陀。以伏妄識。夜誦阿彌陀佛經。七過。稱佛名號六萬口。晝讀藏經。六時禮悔。如是四十餘年。未甞廢息。後又讀涅槃。一千八百過。復兼誦金剛般若經。然而身無患惱。衣食隨緣。亦可謂善於脩己者。己將終。囑累道俗。必使先於念佛。且曰吾屍當燒散之。凡建塔勒銘等事。願弗講也。言訖而逝。壽八十三。臘六十二。
  又同寺法達。素勤儉。每赴齋供。得襯施。輒用以書繕華巖經。焚香躬讀八部。般若百餘過。平居不畜門人弟子。年七十。歸隱雲陽巖。四載乃終。

  唐道會

  犍為武陽。史氏子。器宇高簡。逸羣。初出家。住嚴遠寺。為四方道俗所歸嚮。然意以蜀僻陋。見聞不廣。乃入京求訪師友。益研究經論史籍。如是十年。且將還鄉里。講演以利導晚輩。屬時亂離。不果行。
  義寧初。朝廷使詹俊李兖等。如蜀招撫。會致箋於丞相唐公曰。會有弟。性姿不肖。家門衰墜。其封爵除贈詰詔尚在。門生故吏子孫成列。並奮臂切齒。思効力用。即日劍門雖啟。巫峽負固。會請躬率徒隸振錫啟途。折簡宣威。開懷納款。軍無矢石之勞。主有待成之逸。此亦一時之利也。惟公圖之。唐公不能用。所在多私度僧尼道士。而宋冀尤道士之傑然者。檀於隆山縣。剏逮觀宇。度三十人於內。會遽投牒總管段倫。請以為寺。屬安撫大使李襲譽。引兵巡察州縣。偶過之。道士驚以為逐己。一時走散。觀遂定以為寺至今。
  貞觀初。遊京師。因參琳師。脩辨正論。間有人誣告安州暠法師。在蜀以講演聚。眾謀返者。且指會覘候。有司逮捕下獄。會志氣無所讋變。常為諸囚。開闡經論。自春至冬。未甞輟。諸囚之久繫者。或繿縷不勝寒酷。會又以書抵檀越。無盡藏致裘履。及事釋還鄉。三輔名僧。皆送別郭門外。會賦詩曰。去住俱為客。分悲損性情。共作無期別。時能訪死生。聞者泣下。俄法曹裴希仁。以門學求見。談論之頃。微若陋其地之人物者。會曰。蜀雖僻遠。然由漢西都來。士之能以文章事業。顯名天下者。視中州。誠不多遜。明公當虗心。禮下賢俊。豈宜以聞見之狹。自鄙薄哉。希仁媿謝。貞觀末。卒年七十。

  唐弘智

  生始平槐里鄉之萬氏。隋大業十一年。入終南山。為道士。絕粒服氣。期於羽化。久之則形體枯悴。心神疲苶。偶趨京之靜法寺。從慧法師。問所以進道之方。慧曰。生以食為命。道以身為本。有食則可以養生。有身則可之謀道。此古今之通論也。未聞捐棄其生。窮乏其身。而事乎道者。故夫仙神脩練之術。皆如繫風捕影。鮮克成就。無惑也。於是示以安心遣累之法。義寧初。脫黃冠治業。如慧師之說。及武德天下大同佛道二門峙立。知乃詣省。請隸釋門。宰執聽之。且許隨意居住。然性樂幽寂。以至相寺尤深僻。而託迹焉。講華嚴攝論等。其陶甄庸俗。延納飢虗。資之粮粒。賙之具泉。雖公格寺制所禁納。猶携引匡護。靡或畏避。此其出於至誠。可知已。永徽六年。五月九日終。春秋六十有一矣。

  唐明隱者

  少學次第觀。十一切入。而所居專在五臺。始則中臺。木瓜谷寺。三十年。又佛光山寺七年。又大孚寺九年。志道之徒。相從不絕。緇白供事。填委山林。永徽二年。代州都督。以隱先隸昭果寺。於是追還。俾領寺任。龍朔元年。十月卒於寺。端坐熈怡。如在禪定。

  唐明解

  姓姚。住京師普光寺。精爽敏悟。心游才藝。琴詩書畫京師有聲。然負氣傲物。漸漬污俗。為長者善類所不取。龍朔中。詔凡三教之有學術伎能者。策試東都。第其優劣。以備擢用。解即罷道。欲因此際。以趨貴顯。遽褫去其所著袈裟曰。吾今脫此驢皮。與在人教矣。遂置酒集諸士友。賦詩曰。一乘本非有。三空何所歸。不久病卒。後見夢於僧之相善者曰。解以不信故。生惡道中。願以疇昔納交之情。恤其飢渴。僧為設食祭之。又夢致感謝意。
  而當時畫工。有同役者。亦夢之曰。我生處極惡。思得功德。無由以辦。以卿之力。儻能書經一兩卷耆。則所獲多矣。且復誦其所作詩。使習熟。而憶持之。乃已。畫工性殊鈍。誦凡十八過。其詩曰。握手不能別。撫膺聊自傷。痛矣時陰短。悲哉泉路長。野林驚晚吹。荒隧落寒霜。留情何所贈。性斯內典章。嗟乎。明解一念之失。萬劫之累也。悲夫 洺州宋尚禮。家世儒者。其文章。好為譎詭輕薄語。所處素窘儉。屢乞貸戒德寺。久而僧益厭苦之。尚禮作伽斗賦以誚。流俗爭誦。以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