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功德。真進對詳盡。辨給援據。出入粲然。上大悅。
  真因奏云。開壇受戒。久廢不舉。蓋自兩河用兵已來。雖僧之未全法者。亦皆老朽。惟陛下哀憐。尋詔兩街佛寺。各置僧尼受戒。壇場。可始自三月十日。至四月十日。兩街功德使。選擇有戒行僧。謂之大德者。考試男童女童等經。男童能暗誦一百五十紙。女童一百紙者。即與度。詔可。

  唐常達

  字文舉。姓顧氏。世居海隅。蚤歲自河陽大福山。遊學江淮諸剎。納戒之餘。專講南山律鈔。兼治涅槃圓音法華止觀。涉獵陰符老莊之書。模勒二王之筆蹟。後參禪指。頗臻其妙。會武宗惑邪說。廢大教。歎曰。我生不辰。有如此者。由是山棲野處。以適其變。宣宗時。佛法荐興。伽藍蘭若。往往脩舉。視鄉里尤甚焉。則達疇昔之化然也。太守韋曙加敬慕。咸通十二年。合郡四眾。請紹教戒。而達則嘯傲坰牧。不入城府。動經數載。雖貴士單事詣門。莫得而見。工詩章。喜唱和。用元和體。著青山履道謌。十五年九月十六日。方臥疾。因絕食七日而逝。壽七十四。臘五十一。門人會清等。奉柩殯于寺東南三百步。既三年。就墳建塔焉。潁川陳言撰銘。
  讚曰。
  法無二致  所處而尊  苟非其類  惡足槩論  孔氏李氏  東國素敦  釋氏西屆  顧獨騰騫  以故紛紜  相率廷辯  諸公乃能  據經援典  摧邪黜妄  俾靡有爭  道德是治  仁義是行  慈悲之化  導利群生  超然三界  疇足抗衡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六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七

    淛東沙門 曇噩 述

  忍辱學

  佛之法。誠未易以進脩也。然而欲以進脩者。則必攝其念。於事物之可好可惡。可喜可懼。可憎可慕。可憐可怒。而不動。則外之為辱者遣矣。持其志。於情欲之能驕能逸。能蔽能惑。能慢能昵。能矜能愎。而不生。則內之為忍者得矣。辱以念攝。忍以志持。內無所出。以撓其身。外無所入。以攖其心。佛法之進脩易矣。攝念持志二科。寔學忍辱者之指歸。系之其下。尤宜哉。

  攝念科
  晉帛遠

  字法祖。姓萬氏。河內人。父威達。以文章知名。州縣辟皆不就。遠才俊絕人。既出家。日誦幾萬言。方等經論。世間墳典。研味貫穿。皆知其要。嘗譯唯達弟子本五部僧等三經。造精舍於長安講解。稟受其義者。常千人。河間王顒鎮關中。敬仰以為師友。每宿西府講道時。俊又畢集。能言之士。多下之。
  遠以方事爭戰。欲遁去。會張輔為秦州刺史。鎮隴上。載與俱。輔以遠有盛名。欲縫掖之。以為己僚佐。遠不答。輔由是怨之。有管蕃者。論議甞屈於遠。以是讒毀。無所不至。遠至洴。謂弟子曰。更數日。我對當至。便分長物作別。翌日詣輔。語忤其意。收付史。一眾驚問。遠曰此宿負。非今事也。乃呼佛發願。盡此報已。當為輔善知識。無使其受殺人之罪。遂遭鞭而死。輔旋悔。
  遠道化關隴。羗晉奉之如神。聞者為流涕。羗以精騎五千。欲迎遠西歸。中途聞遭橫逆。咸憤。欲為報讐。輔遣軍禦隴上。羗逆擊之。會輔帳下督富整斬輔。羗遂解去。分遠骨石。各建塔焉。
  弟法祚。少有令譽。以博士徵不就。年二十五出家。化被關隴。梁州刺史張光。尤敬事之。每說令返服。光以祚將懲其兄之見殺於輔也。必從己言。然祚終無意。曰有死而已。光竟害之。時春秋五十有七。光字景武。江夏人。後為武都王楊難敵所圍。發憤死。

  晉康法朗

  中山人。少棄家。有律學。誦經見雙林鹿苑事。流涕曰。吾已不及見聖師。獨不能瞻拜遺迹乎。結伴四人。西渡流沙。凡三日。道絕行蹤。草木蕪沒。迷所往。中有故寺敗屋兩間。而比丘二人。各居其一。或誦經或臥病。雖相比。不相料理。而臥病者。屎尿縱橫。臭穢莫可近。朗謂其徒曰。出家以法為親。不見則已。見之。其可棄去乎。為留六日。洗浣。明日忽滿室香氣錯莫。謂朗曰。鄰房我和尚也。已得無學。可往見之。朗至再拜。乞教。其人曰。君等欵誠契聖。皆當入道。但功業小未熟耳。然何必遠遊。於事無益。唯自力行道。使不失時可也。朗因復遊諸國。研究經論。後還真丹。聚徒授法。不知其終。
  弟子令韶。生鴈門呂氏。少喜獵。感悟出家。學善禪數。每入定。或數日不起。移柳泉山鑿穴以坐。刻木為朗像。朝夕事之如生。世慕其行云。

  晉道寶者

  瑯琊人。丞相王導之弟也。少棄家。親舊泣留之。寶笑不答。將落髮乃詠曰。安知萬里水。初發濫觴源。竟以道學知名。

  晉于法蘭

  高陽人。不甘處俗。十五即棄家入道。以精嚴自持。風骨頎然。三河化其德。性嗜山水。坐禪巖石中。大雪。羣虎依止不去。山祇亦時求授教。尤愛石城。遂定居之。今元華寺也。思遊五天。至交州象林寺歿。

  晉竺法崇

  不知何許人。性敏慧。有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