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妙入總持。志在弘法。永平初。東臻洛都。宣武皇帝處之永寧大寺。時梵僧七百。推為元匠。初翻十地。帝親筆受。及孝靜帝。遷都漳鄴。歷天平二十餘年。出佛名入楞伽法集深密等經。勝思惟大寶積法華涅槃等論。沙門僧朗道湛侍中崔光等筆受。凡三十九部。一百二十七卷。時信士李廓撰眾經目錄。其標擬流支尤悉。甞謂其所居之室。經論梵夾殆盈萬。所翻藁本。滿一間屋。
  然而神悟聰敏。洞善方言。妙工祝術。甞漱灌。人無為汲者。因作梵語。以柳指并。纔數遍。水上涌井欄。就酌用之。

  元魏勒那摩提

  華言寶意。天竺人也。正始五年。譯十地寶積論等。大部二十四卷於洛都。又善開華嚴。神理標異。領牒魏辭。偏盡隅奧。一日正處高座。忽有持笏通刺。如大官者。云奉天帝命來請。勒那辭以今比法席未散。難於從命。且謂都講維那。法事所資。可先請定。既而勒那都講維那。同時皆殞。

  元魏北天竺佛陀扇多

  華言覺定。自正光間至元象二年。於洛都白馬寺。鄴都金華寺。譯金剛上味等經十部。沙門法場於洛都。譯辨言長者問經一卷。般若流支。華言智希。瞿曇氏。婆羅門種。南天竺波羅奈國人也。熈平間。至洛都。自元象元年。至興和末。譯正法念聖善住回諍唯識等經論。凡一十四部。八十五卷。於鄴都沙門曇琳僧昉等筆受。當時菩提流支與般若流支。前後出經。而傳寫者。率去上字。但云流支。故雨流支淆雜。難得詳定。周文帝二年。波頭摩國律師攘那跋陀羅。華言智賢。與耶舍崛多等。譯五明論。五明者。聲醫工術符印也。沙門智僊筆受。
  武帝天和間。摩勒國達磨流支。華言法希。為大冢宰晉陽公宇文。護。譯婆羅門天文二十卷。
  又摩伽陀國禪師闍那耶舍。華言藏稱與其弟子闍那崛多等於長安故域四天王寺。譯定意天子問經六部。沙門圓明道辨城陽公蕭吉等筆受。

  陳拘那羅陀

  華言親依。或云波羅末陀。華言真諦。西天竺優禪尼國人。梁武皇帝盛昌三寶大同中直後張汜等。送扶南貢使返國。且使請求名德三藏。彼國乃以諦應詔。而併賷至大乘論諸雜華經等。大同十二年八月十五日。達南海。大清二年八月。屇京師。帝頂禮於寶雲殿。即欲傳翻。屬寇羯憑陵弗果諦亦漫遊東土。檀越富春。令陸元哲。招延。與沙門寶瓊等二十餘人。翻十七地論。昉五卷。太寶三年。侯景徵還供養。元帝啟祚。止金陵正觀寺偕願禪師等二十餘人。翻金光明經。後隨方傳譯。靡寧厥止。心欲汎舶往楞伽脩國。道俗結誓留之。遂停南越。重覈所翻。文帝天嘉四年。楊都建元寺沙門僧宗法准僧忍律師等。欽渴新聞。遠承芳問。諦感其意。乃為翻攝大乘等論。旋至梁安。將返西國。而業風飄舶。還廣州。刺史穆公頠。延住制旨寺。與沙門慧愷等。翻廣義法門經及唯識論等。穆公薨。世子紇為檀越。仍事傳譯。然其神思通幽。非世所測。甞居絕島。紇往候之。波濤[漓-禸]涌。未即渡。諦望見。因敷坐具水上。跏坐。絕流達岸。而坐具略不霑。濕或折荷葉乘之。不少傾側。
  至光太二年六月。入南海北山。將捐身命。慧愷聞之。輟講奔赴。刺史稽顙請留。群眾遮挽。三日乃已。因是迎致王園寺。議還建鄴。會有忌者。沮於上。乃止。大建元年。正月十一日。遘疾遷化。年七十有一。所譯經論。僧宗法准等。奉還匡山。
  諦雖廣出眾經。偏宗攝論。故隨處翻傳。親流疏解。後疏則僧宗所釋也。宗愷則窮括教源。詮題義旨。每面揚闡。情理無伏。
  諦一日喟然長嘆。而謂愷曰。君等實副參傳。而遇非其時。則奈何。愷泣數行下。因跪啟曰。法被中國。群生垢重。致是擾攘。必何時而可定耶。諦指西北。且曰。此方有大大國。非久當盛弘吾教。但恨君等不及覩耳。嗚呼其亦有待於今日乎。
  諦自梁武之末。陳宣之初。二十三載。所出經傳記。六十四部。合二百七十八卷。
  于時有中天竺優禪尼國王子月婆那首華言高空。以魏元象中。於鄴城司徒公孫騰第。出僧伽吒經三部七卷。沙門僧昉筆受。屬齊受禪。南抵金陵。大同間。譯大乘頂王經一部。梁武詔那。總監外國諸使。大清二年。遇于闐沙門求那跋陀。華言德賢。賷勝天王般若梵本至。那從祈請得之。適丁侯景之亂。未暇翻傳。陳天嘉乙酉歲。始譯于江州興業寺沙門智昕筆受。

  陳扶南國僧須菩提

  華言善吉。於揚州至敬寺。譯大乘寶雲經八卷。較之梁世曼陀羅所出七卷。少差耳。並見隋三寶錄。

  陳法泰

  不知何許人。早與慧愷僧宗法忍等知名。梁代天竺沙門真諦。流寓嶺南。泰偕宗愷等事之。以赴廣州刺史歐陽頠之請。傳譯於制旨寺。陳太建三年。講所譯新經於建鄴。驚異時眾。會彭城靜嵩來扣。泰為隨機按旨。披釋無遺。事見嵩傳。慧愷曹姓。義理淹博。詞力尤殷贍。贊諦譯事。每恨相見之晚。住廣州顯明寺。延諦房中。講俱舍論。光大間。僧宗法准法忍等。就諦求學。為講攝論。與獲聽受請愷於智慧寺。講俱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