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假託。俗人未悟。仍有祇崇。麴[麥*薜]是味喪昧虗宗。既乖仁祀之源。復違祭典之式。宜從禁止無或遵風。應道士自謂得神僊者。可上三爵臺飛騰遠舉。不能爾者並宜改迷歸正。詣昭玄上統剃度出家。繇是齊境道流遂衰焉。
  論曰。陸脩靜晉末訪匡山遠公。公送之過虎溪。及南齊竟陵王子良亦贈以白羽扇。二公賞遇如此。則脩靜固亦奇士也。由晉抵北齊凡一百七十餘載。其對顯之術極為疎鄙。疑非脩靜所為也。
  而南山宣公論衡僧傳及神清北山錄皆有是說。二老非誣人者也。然則脩靜向二百歲矣。使其果在。必有非常之術。予意對顯之徒。盖宗事脩靜者。既敗矣。故二公冐其名而罪之。此不得不辨。
  法師法上。道德卓冠當時。宣帝詔置詔玄十統。命上為大統國師。築壇於內。具問道禮儀請上授歸戒。帝布髮于地。令上踐其髮而陞座。帝授大戒畢。次命八座重臣及妃后戚屬皆授菩薩戒。剏報德寺移上主之。上性儉素。雖當大統位國師而壞衣布褐。未甞乘肩輿。世益以此重之。諺曰。四海僧望。道場法上。及周武廢教。上潛遁山澤未甞廢講。大象初周宣帝復教。上喜甚。方誦勝鬘經及其半。跏趺而逝。
  齊書著作王劭述佛曰。釋氏非管窺所及。率爾妄言之。又引列禦寇書述商太宰問孔子聖人事。又黃帝游華胥氏之國。華胥氏之國在佛游神而已。此之所言彷彿於佛。石符姚世經譯遂廣。蓋欲柔伏人心。故多寓言以方便。不知是何神異浩蕩之甚乎。其說人身心善惡。世事因緣。以慈悲喜捨常樂我淨書辨至精。明如日月。非正覺孰能證之。凡在順首莫不歸命。達人則謹其身口修其定慧。平等解脫究竟菩提。及僻者為之。不能通理。徒務費端財力功利煩濁。猶六經皆有所失。未之深也已矣。

  陳

  敘曰。有梁祚微。禍難自作。東魏賊侯景因隙來奔。高祖建議內之。封為河南王。乘寵作亂遂陷臺城。先是梁湘東王出鎮荊陝。使王僧辯.陳霸先等平金陵。未幾湘東為西魏所滅。侯景既誅。僧辯仍為霸先所殺。太平元年梁帝遜位。霸先即帝位于金陵。以姓為國。蓋吳興長城人也。素為豪族。異稟絕倫。長九尺二寸。鬚長三尺。垂手過膝。神明高放。眾所推重。既臨大寶復梁舊政。崇重釋氏。金陵舊來七百餘寺。侯景焚蕩幾盡。陳高祖登極悉皆修復。翻經講道不替前朝。自創國至禎明三年。凡五帝三十三年。國入于隋。其二十四年與周同政。九載與隋同政。時天竺優禪尼國三藏法師拘那陀羅。陳言真諦。十四年間隨處譯經論疏傳等四十八部凡二百三十二卷云。
  禪師慧聞者。甞抽藏經得中觀論。及開卷。妙悟其旨。即遙禮龍樹為師。其後慧思依之。於三七日中得宿命智。而習漏未盡。後於定中放身倚壁。未至間豁然悟入法華三昧及旋陀羅尼門。繇是奉菩薩三聚淨戒。不衣絲綿。苦寒即以熟艾傅其座。道行著聞。時稱思大和尚。或問何不下山教化眾生。思答曰。三世諸佛被我一口吞盡。何有眾生可化。甞不豫。因念曰。病由業生。業由心起。心緣不起。外境何狀。業病與身都如雲影。作是觀已身遂輕安。陳高祖徵至都安置栖玄寺。甚蒙咨揖。久之辭還南嶽。
  法師洪偃。雅為文帝所重。及齊使崔武子來朝。而武子有專對才。朝廷憚之。帝以偃才學兩優。命舘伴武子。武子加歎而歸。由是朝議欲奪其志。斂以冠巾。偃聞命即絕食以死自誓。帝以其確誠從之。時稱偃四絕。謂咨容.德行.文章.草隸。臨終謂其徒曰。世人為貪心之所暗。貪己則惜落一毫。貧他則永無厭足。至於身死之後。高其墳重其槨。必謂九泉之下還結四鄰。一何可歎。今瞑目之後。以脯腊鄙形布施飛走。及卒弟子如其誡。有文集二十卷。詔藏秘閣。
  法師寶瓊。陳宣帝命為僧統。緩禦有法。四眾安之。屢入重雲殿講道。帝尊之為師。初梁魏間。僧統盛飾杖直僭擬官府。至是瓊奏罷之。每出從數陀頭杖笠而已。于時海東十有二國。聞瓊道德不可見。遂共遣使奉金帛求瓊畫像。其為天下敬慕如此。及卒。法師曇衍繼為僧統。亦有重名。衍初生下而四十牙已具。舉世異之。

  隆興佛教編年通論卷第八
  隆興佛教編年通論卷第九

    隆興府石室沙門 祖琇 撰

  周

  敘曰。周之蓺祖。字文覺者。即魏大丞相泰之世子也。泰舉高陽王為帝。遷都長安。號西魏。凡一十八年。廢帝更立齊王為帝。四年而泰薨。覺承魏禪。當年被廢。立弟毓為帝。四年而殂。乃立弟邕。邕即周武帝也。閱十餘年至建德初。惑於道士張賓等妖言。惡黑衣之讖。除廢釋氏。毀寺院四萬餘所。僧三百萬悉令還俗。洎滅齊。未幾改元。宣政五月而殂。太子贇立。自稱天元皇帝。大象二年五月崩。太子衍立。明年二月禪位于隋。周五主凡二十五年。國除初宇文泰及大冢宰宇文護並崇重佛法。與西域三藏十餘人宣譯經論天文等凡百餘卷云。
  天和二年。武帝命名儒僧道伸述三教利病。沙門道安作二教論二十篇。以儒道九流為外教。釋氏為內教。意謂上古朴素。墳典之誥未弘。淳風日澆。丘索之文乃著。苞綸七典。統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