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
  沙門不敬王者論在家第一
  原夫佛教所明。大要以出家為異。出家之人凡有四科。其弘教通物則功侔帝王化兼治道。至於感俗悟時亦無世不有。但所遇有行藏。故以廢興為隱顯耳。其中可得論者。請略而言之。在家奉法則是順化之民。情未變俗迹同方內。故有天屬之愛。奉主之禮。禮敬有本。遂因之而成教。本其所因則功由在昔。是故因親以教愛。使民知有自然之恩。因嚴以教敬。使民知有自然之重。二者之來。實由冥應。應不在今。則宜尋其本。故以罪對為刑罰。使懼而後謹。以天堂為爵賞。使悅而後動。是皆即其影響之報而明於教。以因順為通而不革其自然也。何者。夫厚身存生。以有封為滯。累根深固存我未忘。方將以情慾為苑囿。聲色為游觀。躭面世樂不能自強而特出。是故教之所撿以此為涯。而不明其外耳。其外未明則大同於順化。故不可受其德而遺其禮。沾其惠而廢其敬。是故悅釋迦之風者。輙先奉親而敬君。變俗而投簪者。必待命而順動。若君親有疑則退求其志以俟同悟。斯乃佛教之所以重資生助王化於治道者也。論者立言之旨貌有所同。故位夫內外之分以明在三之志。略敘經意。宣寄所懷。
  沙門不敬王者論出家第二
  出家則是方外之賓。迹絕於物。其為教也。達患累緣於有身。不存身以息患。知生生由於稟化。不順化以求宗。求宗不由於順化。則不重運通之資。息患不由於存身。則不貴厚生之益。此理之與形乖。道之與俗反者也。若斯人者。自誓始於落簪。立志形乎變服。是故凡在出家。皆遯世以求其志。變俗以達其道。變俗則章服不得與世典同禮。遯世則宜高尚其迹。夫然故能拯溺俗於沉流。拔幽根於重劫。遠通三乘之津。廣開天人之路。如令一夫全德。則道洽六親澤流天下。雖不處王侯之位。亦已恊契皇極在宥生民矣。是故內乖天屬之重而不違其孝。外闕奉主之恭而不失其敬。從此而觀。故知超化表以尋宗則理深而義篤。照太息以語仁則功末而惠淺。若然者。雖將面冥山而旋步。猶或耻聞其風。豈況與夫順化之民尸祿之賢同其孝敬者哉。
  沙門不敬王者論求宗不順化第三
  問曰。尋夫老氏之意。天地以得一為大。王侯以體順為尊。得一故為萬化之本。體順故有運通之功。然則明宗必存乎體極。體極必由於順化。是故先賢以為美談。眾論所不能異。異夫眾論者則義無所取。而云不順化何耶。答曰。凡在有方。同稟生於大化。雖群品萬殊。精麤異實。統極而言唯有靈與無靈耳。有靈則有情於化。無靈則無情於化。無情於化。化畢而生盡。生不由情。故形朽而化滅。有情於化。感物而動。動必以情。故其生不絕。其生不絕則其化彌廣而形彌積。情彌滯而累彌深。其為患也焉可勝言哉。是故經稱泥洹不變以化盡為宅。三界流動以罪苦為場。化盡順因緣。永息流動。則受苦無窮。何以明其然。夫生以形為桎梏。而生由化有。化以情感。則神滯其本而智昏其照。介然有封則所存唯己。所涉唯動。於是靈轡失御生塗日開。方隨貪愛於長流。豈一受而已哉。是故反本求宗者不以生累其神。超落塵封者不以情累其生。不以情累其生則生可滅。不以生累其神則神可冥。冥神絕境故謂之泥洹。泥洹之名豈虗稱也哉。請推而實之。天地雖以生生為大。而未能令生者不死。王侯雖以存存為功。而未能令存者無患。是故前論云。達患累緣於有身。不存身以息患。知生生由於稟化。不順化以求宗。義存於此。義存於此。斯沙門之所以抗禮萬乘高尚其事。不爵王侯而沾其惠者也。
  沙門不敬王者論體極不兼應第四
  問曰。歷觀前史。上皇已來。在位居宗者未始異其原本。本不可二。是故百代同典咸一其統。所謂唯天為大惟堯則之。如此則非智有所不照。自無外可照。非理有所不盡。自無理可盡。以此推視聽之外廓無所寄。理無所寄則宗極可明。今諸沙門不悟文表之意。而惑教表之文。其為謬也固已甚矣。若復顯然有驗。此乃希世之聞。答曰。夫幽宗曠邈。神道精微。可以理尋難以事詰。既涉乎教。則以因時為檢。雖應世之具優劣萬差。至於曲成在用咸即民心而通其分。分至則止其智之所不知而不關其外者也。若然則非體極者之所不兼。兼之者不可並御耳。是以古之語大道者。五變而刑名可舉。九變而賞罰可言。此但方內之階差而猶不可頓說。況其外者乎。請復推而廣之以遠其類。六合之外存而不論者。非不可論。論之或乖。六合之內論而不辨者。非不可辨。辨之或疑。春秋經世先王之志辨而不議者。非不可議。議之或亂。此三者皆即其身耳目之所不至以為關鍵。而不關視聽之外者也。因此而求聖人之意。則內外之道可合而明矣。常以為道法之與名教。如來之與堯孔。發致雖殊潛相影響。出處誠異終期則同。詳而辨之指歸可見。理或有先合而後乖。有先乖而後合。先合而後乖者。諸佛如來則其人也。先乖而後合者。歷代君王未體極之主斯其流也。何以明之。經云。佛有自然神妙之法。化物以權。廣隨所入。或為靈仙轉輪聖帝。或為卿相國師道士。若此之倫在所變現。諸王君子莫知為誰。此所謂先合而後乖者也。或有始剏大業而功化未就。迹有參差故所受不同。或期功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