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又移止青羅山。懷州馬頭山。魏明帝三召不出。乃就山送供。至是魏孝武召之不出。於尚書谷。為立禪室。集徒供養(本傳)。
癸丑(五)(二)
  二月二十六日。帝幸同泰寺。講金剛經。設道俗無遮大會。自皇太子王侯已下百官。六百九十八人。義學僧等一千人。晝則同心聽受。夜則更述制義。其餘僧尼道士女冠居士五眾。及外國使人。三十一萬九千六百四十二人。又武衛宿直。復數萬人。先是誌公。於天監初。自持一麈尾扇。及鐵錫杖奉上。上亦未喻其意。至是三十餘年。乃鳴錫升堂。執扇講說者。抑有冥符。是講也。東儲啟請。止許七日。諸僧鑽仰。欲罷不能。更延二七。而請益之。眾喁喁不已。乃終于三七。解講之辰。正殿大像。忽放光明。左右菩薩。續復放光。帝躬虔禮。大眾咸矚。帝捨施錢銀絹物。直一千九十六萬。皇太子。奉寶經函。又施僧錢絹。直三百四十三萬。六宮所捨。二百七十萬。時朝臣。至于民庶。竝各隨喜。又錢一千一百一十四萬。上躬自菲薄。器同土簋。寒暑被襲。莫非大布。所居便殿。不能方丈。傍無侍衛。顧無玩物。左右唯經書卷軸。所對但香爐錫杖。昧旦坐朝。日旴乃息。夜尋法寶。明發不寐。所利唯人。所約唯己。誠起居之常事。禁中之實錄(弘明集蕭子顯撰序)。
甲寅(六)(西魏孝武永熈三)(帝西奔長安依宇文泰是冬崩)(東魏孝靜天平元)(十月高歡立帝遷都于鄴)
  傅大士。遣弟子傅暀。詣闕奉書。有詔赴闕。以閏十二月到闕。帝聞大士神異。預鎻諸門。大士已知。預作大木槌一雙。先扣一門。諸門悉啟。直入善言殿。唱拜不從。徑登西國所貢寶榻。此榻唯昭明太子。智者法師。洎大士得坐耳。帝問大士師事從誰。答曰。從無所從。師無所師。事無所事。設食竟。遂還鍾山定林寺。詔令資給(大士錄)。
乙卯(大同元)(文帝)(寶炬)(大統元)(二)
  三月上幸同泰寺。遂停寺省。講三慧經。詔特為傅大士。別設一榻○四月解講。大赦改元。是夜同泰寺浮圖災。上曰此魔也。遂再起十二層。倍增往日○智者慧約國師。壽八十四。夏六十三。飯餌松木三十餘年。布艾為衣。過七十載。鳴謙立操。擅望當時。是年九月六日示疾。神識怡愉。了無痛惱。至十六日。敕遣舍人徐儼參疾。答云。今夜當去。五鼓異香滿室。左右肅然。乃曰。夫生有死。自然常數。勤脩念慧。忽起亂想。言畢合掌。便入涅槃。帝素服臨喪。哭之悲慟。輟朝二十一日。其月二十九日。詔葬於獨龍山誌公墓左。又從約受戒者數萬人。皆服緦麻。哭送至塔。又臨終夜。所乘青牛。忽然鳴吼。淚下交流。至葬日。敕使牽之部。從發寺至山。吼淚不息。又建塔之始。白鶴一雙。遶墳鳴唳。聲甚哀婉。葬後三日。欻然永逝(本傳)○西魏文帝(寶炬)。是年造般若寺。帝每運慈悲。常行信捨。拯溺孤老。供給病僧。口誦法華。身持淨戒。起七覺殿。為四禪室。供養無輟。檀忍不窮(卞正)○東魏菩提流支。至是譯經三十九部。共一百二十七卷(釋教錄)。
丙辰(二)(二)(四月甘露降秋谷不熟民饑死者半)(三)
  劉勰博通經論。凡寺塔名僧碑碣。皆出其手。累官通事舍人。表求出家。先燔鬚自誓。帝嘉之。賜法名惠地(南史)○敕改約法師所居竹山里。為智者里○西魏丞相宇文泰。興隆釋典。崇重大乘。雖攝萬機。常闡三寶。第內常供百法師。尋討經論。講摩訶衍。命釋曇顯。撰眾經要二十二卷。及一百二十法門。
丁巳(三)(三)(四)
  釋植相。習苦行。一食常坐。正心佛理。時有法愛。衒道術現神。來怖於相。相不動。而愛求懺悔。又寄宿道館。道徒不延。而群虎奔吼。道士乃從受菩薩戒。又見人垂釣。勸止不從。即唾水中。大蛇忽出。釣者即投相出家(僧傳)○定州孫敬德。事觀音甚虔。後為賊橫引。不堪拷楚。遂妄承罪。明日將决。夜夢僧教誦救苦觀音經千遍免苦。德方誦及半。有司執縛向市。且行且誦。臨刑斫之。刀折三段。皮肉不傷。凡三換刀。刀折如初。監司問之。具以狀聞丞相高歡。歡為表請免死。德還家。像項有三刀痕。今世謂高王經出此也(齊書)。
戊午(四)(四)(元象元)
  慧集法師。凡人有疾求療。師曰。但一心念我即愈。所救不可勝紀。正月二十一日。燒兩臂救人。其夜入滅(本傳)○七月梁詔曰。上虞縣民李胤。掘地得一牙像方二寸。一邊佛像十二軀。一邊十五軀。巧刻妙絕。中有真形舍利六焉。昔經奏上。未以為意。而胤衘愆。縲紲東冶。真形舍利。降在中署。光明顯發。大悲救苦。良有以乎。宜承佛力。弘茲寬大。凡天下罪無輕重。皆赦除之(弘明)○八月月犯五車。老人星見。改造長千寺。育王塔出佛舍利髮爪。乘輿幸長千寺。設無礙法喜食。下詔。以真形舍利。復現於世。今設無礙會。幽顯歸心。因時布德。允叶人靈。凡天下罪無輕重。皆赦除之(同上)○隱士陶弘景。飲飛丹辟糓。為兩朝師模。時稱山中宰相。居華陽洞天。景夢佛授記。名勝力菩薩。乃詣鄮縣育王塔。自誓受五大戒。是年無疾尸解(一云二年)。遺令加冠巾法服。以大袈裟覆體。明器有僧居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