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毒。化火焚身。入無為界。正如莊子所謂。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也。於是稱旨。賜號慧辯禪師○上在重華宮。觀韓愈原道論。乃作原道辯曰。朕觀韓愈原道論。因言佛老之相混。三教之相絀。未有能辯之者。且文繁而理迃。揆聖人之用心。則未昭然矣。何則。釋氏專窮性命。棄外形骸。不著名相。而於世事。自不相關。又何與禮樂仁義哉。然尚立戒。曰不殺。不盜。不婬。不飲酒不妄語。夫不殺仁也。不盜義也。不婬禮也。不飲智也。不妄信也。如此於仲尼。夫何遠乎。夫子從容中道聖人也。所為孰非禮樂。孰非仁義。又烏得而名焉。譬如天地運行。陰陽循環之無端。豈有春夏秋冬之別哉此聖人強名之耳。亦猶禮樂仁義之別。聖人所以設教治世。不得不然也。因其強名。揆而求之。則道也。道也者仁義禮樂之宗也。仁義禮樂固道之用也。彼楊雄謂。老氏槌仁義。滅禮樂。今迹老子之書。其所寶者三。曰慈。曰儉。曰不敢為天下先。孔子曰。溫良恭儉讓。又曰。唯仁為大。老子之所謂慈。豈非仁之大者耶。曰不敢為天下先。豈非遜之大者耶。至其會道。則互相偏舉。所貴者清淨寧一。而於孔聖果相背馳。其通三教末流昧者。執之自為異耳。夫佛老。絕念無為。修身心而已矣。孔子。教以治天下者。特所施不同耳。譬猶耒[耒*目]而織。機杼而畊。後世徒紛紛而惑。固失其理。或曰當如之何去惑哉。曰以佛修心。以老治身。以儒治世斯可矣。唯聖人為能同之。不可不論也○上即祚以來。欲極己證修。以明佛法言。拔濟群迷也。
  庚戌 光宗。改元紹熈。在位五載。持盈守成。欽崇聖教。然后李氏。悍而妬。亟立子嘉王為儲嗣。
  乙卯 寧宗。改慶元。元年旱。駕幸明慶觀音殿。祈禱有感。中外咸悅。
  戊辰 嘉定元。四年。歲辛未。
  大元太祖皇帝。繼天立極。
  嘉定十三年。歲庚辰。
  太元太祖皇帝即位。
  嘉定十四年中秋。寧宗特書孤峯二字。賜福州新東禪寺主僧德秀。禪師上表。舉僧問曹山雪覆千山因甚孤峯不白。臣著語云。乾坤獨露。以此仰報 聖恩萬分之一 又二偈謝 中宮。皇后。常禮觀音。
  含元殿裏顯家風。作略天然逈不同。遍界纖塵俱不立。良哉何處不圓通。
  叨蒙雨露異恩霑。銕樹開花色轉鮮。萬蒙森羅齊作舞。咸呼萬歲聖人前(本錄)。
  乙酉 理宗即位。改元寶慶。四年旱。詔保寧寺主僧慧開禪師。入文德殿。升座祈雨。獲應。賜佛眼師號。
  丁酉 嘉熈元年。太后土氏上仙。詔徑山主僧師範禪師。上御修政殿引見。賜金襴。仍宣慈明殿升座。賜號佛鑑禪師 恭聖仁烈皇帝上仙。仍詔升座。罷乞歸山林。賜圓照師號。
  嘉熈間。朝旨令天下僧道。請買金環紫衣象簡。隨處住持。靈隱寺僧中元。上書謂。佛老之教。為救世計也。其所以與儒道。相參於天地之間者。以其能悟性真不墮邪見。其功未易量也。我朝太祖皇帝曰。釋氏之道。有補教化。孝庿亦曰。以佛治心。以老治身。以儒治世。張文定公謂。儒道淡泊。皆歸釋氏。而關洛諸公。亦必翫味釋氏之書。而後能接續洙泗之傳。其俾助世教。要非小補。今行服號之命。中間不無利害。以清淨自居。而為利欲交征之地。似非國家之福(云云)。書奏。遂寢。元字双杉。閩之福清人。密庵三世孫○上可其奏。即為住行所賴。樞相陳公。為表裏。乃献偈曰。景纂星樞贊密機。忘身抗疏犯天威。所憂祖道輕於葉。不為朝家惜紫衣。諸老俱憚之。所賴聖上不忘付囑也。
  辛丑 淳祐元年。上夢觀音生于竹石間。圖形刊石讚于上曰。神通至妙兮。隱顯莫測。功德無邊兮。應感奚速。時和歲豐兮。祐我生民。兵寢刑措兮。康此王國。仍書廣大靈感四大字。於觀音聖號之上。又書心經一卷。製感應事跡。皆親書賜上竺。刊石○又讚千佛偈云。一佛不二。千佛兮奚別。如處處水。見在在月。無去無來。不生不滅。梅花開後。前村深雪。
  庚戌 淳祐十年。金人歸附。
  大元憲宗皇帝。就大金城即位。今大都舊城是也。
  宋理宗。夢游一山寺。詔天下名山寺院。各圖其所進入。上觀即明之雪竇寺。乃大書應夢名山四字以賜。時偃溪廣聞禪師主是席。特旨敕黃住持。師先住明之小淨慈日。相國鄭公清之。擬就寺後營壽穴。師因献偈云。黃蘖山中話裴相。獨龍崗畔憶舒王。相公留得溪邊寺。千古佳名在鄭卿。公即別營遷。師住雪竇。後移育王。淨慈。靈隱。徑山。五捧。勑黃。屢承詔旨。三宿觀堂。對辯秘殿。賜號佛智禪師。景定間遺奉聞○上哀悼。賜錢助葬。特書大明二字。名其庵。給田以食守者。餘澤及其親。勅賜佛母林氏之墳于福之水西。師三山人。嗣淛翁大慧三世孫也。
  靈隱癡絕道冲禪師。有敕奪菜地。為嬖者造墳。師鳴鼓升堂云。欲去不去被去礙。欲住不住被住礙。本無礙。十洲三島鶴乾坤。四海五湖龍世界。下座包腰便行。朝議追請住持。介然莫奪其志也。後資相趙公節齋汝愚。於太湖建法華寺。請為第一祖。復捧敕住双徑。
  庚申歲 宋理宗。景定元年○大元世祖。中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