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隨眾給食。可為久計。呂如其言。既不為衣食所困。遂銳志興籍。是年獲鄉薦。僧備僕費衣裝津遣入都。省圍中選殿試。唱名為大魁。初任西京通判。與僧相見如平時。十年除執政。凡遇郊祀俸給並寄閣。上一日問。卿累經郊祀俸給不請何耶。對曰。臣有私恩未報。上結之。以實對。上曰。僧中有如此人邪。賜紫師號以旌異之。呂公逐日晨興禮佛。對天祝曰。不信三寶者。不願生我家。願子孫世世。食祿於朝。
  戊戌 真宗即位。改元咸平。內翰王禹儞。疏陳五事。一曰。澄汰僧尼。恐驚駭。且罷度人修寺。一二十年。容目銷鑠。亦救弊之一端也(言行錄)。
  二年。參政陳晉公恕。素不信佛。不喜其徒。常謂。廢譯經院。辭甚激切。真宗曰。三教之興。其來已久。前代之毀者多矣。但存而勿論也。
  甲辰 景德元年。東吳僧道源。續開平已來。宗師機緣。統集寶林聖胄等傳。為傳燈錄三十卷。詣闕進呈。上覽之嘉賞。命翰林楊億等刊正。入藏頒行。
  二年。太宗。陳國公主。八月進封吳國。入資聖寺出家。號慈恩正覺大師。賜名清裕。別建崇真院。以居之。受具戒日。詔天下寺院。各放度一人(並前事物紀原)。
  戊申 改大中祥符。九年秋七月。飛蝗蔽天。上詣開寶寺塔。祈禳有感。御製讚曰。西方有聖釋迦文。接物垂慈世所尊。常願進脩增妙果。庶期饒益在黎元○上注遺教經序。夫道非遠。人教本無類。雖蠢動之形各異。而常樂之性斯同。由愛欲之紛綸。致輪回之增長。是以迦維之聖出世。而流慈舍衛之區。隨機而演法。使含靈而悉度。將順俗以歸真。猶於雙樹之間。普告大乘之眾。示五根之可誡。問四諦之所疑。期法奧之宣揚。俾眾心而堅固。大悲之念。斯謂至乎。朕祇嗣慶基。[(厂@?)*頁]慚涼德。常遵先訓。庶導秘詮。因覽此經。每懷欽奉。冀流通而有益。因注解以斯形。雖寡昧以難精。幸覃研而克就。仍俾鏤於方板。所期貽厥庶邦。凡在群倫。勉同歸向云耳(以前編年)。
  上欲立章献為后未決。召漣水婁道者入禁。令嬪妃出見。師閱之凡二百許人。皆無語。至章献忽曰。陛下可善遇此人。帝奇之。意遂定○章献明肅劉太后。成都人。少隨父下峽。至玉泉寺。有長老善相。謂其父曰。君貴人也。及見后則大驚曰。君之貴在此耳。盍不進京師乎。贈以白金百兩至京。時上判南京。納后宮中。及即位。為才人。進宸妃。至正位。宮闈聲滿天下。仁宗即位。以太后垂簾。昔之玉泉長老。已住儀真長蘆。召至京。首言長蘆無三門。后乃以本宮服用器物成之。際遇一時。其貴可知也。太后垂簾。賜賚不貲(綿綉萬花谷)。
  壬戌 乾興仁宗即位。
  癸亥 改天聖元年。夏初知寧州楊及。因乾元節。献綉佛上壽 上讚法華經云。無邊妙義廣含藏。六萬餘言七軸裝。白玉齒間流舍利。紅蓮舌上放毫光。喉中甘露涓涓潤。口內醍醐滴滴涼。造罪假饒山岳重。只消妙法兩三行。
  天聖元年十二月。京師定襄代并忻等州地震。上就大慶殿。集僧道設齋醮祈禱。右司諫韓琦上疏曰。大慶殿者。國之路寢。朝之法宮。陛下非行大禮被法服。則未甞臨御。臣下非大朝會。則不能一至于庭。豈容僧道凡庸之人。繼日累月。喧雜其上。非所謂正法度尊威嚴也。又曰。鄉者興國寺雙閣灾。延及開先祖殿。不逾數刻。但有遺燼。陛下宜正襟以求直言。側身而求庶政。却乃內自禁掖寺觀並興祭醮。是由却行以求前揚。湯而止沸。無益之驗昭昭矣。不納○直史舘葉清臣上疏。略曰。今災變屢興。陛下泰然不以為異。徒使內侍。走四方治佛事治道科。非謂消復之實也(宋編年)。
  天聖六年夏六月。有星流于西南。大如斗。聲如雷。時輔郡又旱。會祈禳于文德殿○御史李佐奏曰。文德殿。乃天子布政之宮。每遇尖異。命緇黃讚唄於其間。非以嚴外朝也(同上)。
  己巳 七年。都尉李遵勗。造天聖廣燈錄三十卷進呈。上親製序。勑入藏(同上)。
  戊寅 寶元元年。二年六月。同修起居注宗祁上疏。略云。今有三冗。有三費。僧道日益多。而無定數。而又別築神祠。爭修寺塔。此冗也。帳幄謂之供養。田產謂之常住。道場齋醮。無日不有。此費也。不徭不役。坐享齋名。皆曰不費官帑。自用民財。此誠不逞罔上之尤者。夫民藏於國。國藏於民。財不天來。而由地出。役不使鬼。而得人作。捨國取民。其傷一焉(東都事略)。
  辛巳 慶曆元年。二年。蝗潦繼作。上責身引咎。祈佛福祐。知制誥田況上疏。其略曰。致灾由役斂重。而民愁怨。未聞陛下。與兩府大臣。議所以救之。乃欲以一爐香數祝牌上塞譴咎。臣所以不得已而言也○是年秋九月。以章得象監修國史。兼譯經院潤文使韓琦。充譯經潤文官。自是譯經潤文。降府入銜矣。
  甲申 慶曆四年六月。開寶寺舍利塔灾。上遣中貴人。取舍利。迎入內庭供養。頗有光景靈異。合京王公貴人瞻禮。爭施金帛。重修復之 上製讚曰。三皇掩質皆歸土。五帝潛形亦化塵。夫子域中謁是聖。老君世上亦言真。埋軀只見空遺塚。何處將身示後人。惟有吾師金骨在。曾經百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