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修對治。令順性起用。如人喫飯非一口便飽。是日辯對七刻方罷。帝大悅。賜號圓智禪師○是日有詔。增修天下祖塔。應未經賜諡者。所在以聞。太常考行頌賜(五灯)○十月。中書門下奏。今邊事已息。而州府諸寺尚未畢工。望且令成之其大縣遠於州府者。聽置一寺。其鄉村毋得更置佛舍。從之(通鑑)。
  壬申 六年十二月。中書門下奏。度僧不精。或法隳壞。造寺無節。損廢過多。請自今諸州。準元勑許置寺。外有勝地靈迹許修復。繁會之縣。許置一寺。歲禁私度僧尼。有闕則擇人補之。仍申祠部給牒。其欲遠□尋師考。須有本州公驗。從之(通鑑)。
  □□□樵上言曰。百姓男耕女織。不自溫飽。而群僧安坐華屋。美衣□饌。率以十戶。不能養一僧。武宗憤其然。髮十七萬僧。是天下百七十萬戶。始得蘇息也。陛下即位以來。修復廢寺。天下斧刀之聲。至今不絕。度僧幾及其舊矣。陛下縱不納。如武宗除積弊。奈何興之於已廢乎。日者陛下欲修興東門。諫官上言。遽為罷役。今所復之寺。豈若東門之急乎。所役之功。豈若東門之勞乎。願早降明詔。僧尼未復者勿復。寺未修者勿修。庶幾百姓獨得以息肩也。不納(通鑑)。
  七月。中書門下奏。陛下奉釋氏。群下莫不奔走。恐財力有所不逮。因之生事。擾人望委。所在長吏量加撙節。所度僧尼亦委選擇。有行業者。若容觕之人。則更非敬道也。鄉村佛舍請罷興修。從之(同前)。
  甲戌 八年。終南山有一僧。住庵習定。一日僧失伽梨。乃遍尋覔見。一獼猴被在岩間宴坐。又見群猴皆習定。間有坐脫者。今有五猴塔。宣宗聞其事。有偈贊云。嗟汝獼猴能入定。心猿不動幾千春。罷攀紅樹二冬菓。休弄碧潭孤月輪。双眼已隨青嶂合。兩眉猶對百花顰。自從坐脫終南後。悟了浮生多少人(詩話)。
  丙子 十年。勑於靈感會善二寺。置戒壇。請有道僧尼應填闕者。委長老選。擇給公據。赴兩壇受戒。兩金各選大德十人主其事。有不堪者罷之。堪者貴之歸州不見戒壇。公牒者。毋得私容。仍先選舊僧尼。舊僧尼無堪者。乃選外人(通鑑)。
  翰林學士皮日休。移愽士成均書云。西域氏之教。其徒日以講習。訣擇其法為事。吾徒之視。又足為西域之羞矣。
  己卯 大中十三年。宣宗崩。帝在位十四年。聰明仁愛恭儉。天下稱為小太宗也。
  懿宗 庚辰改元咸通。五月。撫州大守蔡京撰廬山東林經藏記。有曰。後周武帝。以三教不同。詔逍遙公。定其優劣。對以三教雖殊同歸於善。跡有淺深。理無階級。京常以東。教泥跡者。徒見其異。玄解遠識者。必會於同儒之忠恕。老之柔謙。佛之慈悲。蹈之則福。違之則殃。君子之三教。無溺無毀。探其玄精。以翊真粹。用之為治。理必茂矣。
  壬午 三年夏四月。敕兩街四寺。各置戒壇度人三七日。上奉佛至篤。於咸泰殿。築壇為內寺。尼受戒。兩街僧尼。皆入豫焉。又於禁中設講席。自唱經題。手錄梵夾。仍數幸諸寺。施與無度(通鑑)。
  司勳員外郎李欽明上言。古語云。一夫不耕。一婦不織。必有飢寒者矣。聖化之內。且約十萬僧尼。每日人食二升。十萬人日費二千石。以日繫月。其數可知。每僧一歲中。頒絹五疋綿五兩。十萬人許絹五千萬疋綿五千萬兩。此輩不耕不蚕。實斁大倫。臣謂聚僧不如聚兵。僧富不如民富。經曰。聖人在上。國無幸民。民之多幸。國之不幸也(同前)。
  庚寅 十一年十一月。帝誕晨。召兩街僧。入內講道。帝悅賜曇顯等十人紫衣(統紀)。
  辛卯 十二年。帝幸安國寺。賜國師知玄沉檀寶座。高二丈餘。珍麗絕甚。玄姓陳。世號陳菩薩。三學洞貫。名蓋一時。異迹尤多。見舊唐史。
  時宮中日齋萬僧。帝自為贊唄。季蔚宗字茂林。拜監察。擢右丞。上言切諫。不聽。
  吏部侍郎蕭倣上疏云。玄祖之道。慈謙為先。素王之風。仁義為首。垂範百代。必不可加。佛者棄位出家。割愛中之至雜。取滅後之殊勝。非帝王所宜慕也。願陛下時開延英。接對四輔。力求人瘼。虔奉宗祧思謬賞與濫刑。其殃必至。知勝殘而去殺。得福甚多。罷去講筵。躬勤政事。上雖加漿。竟不能從。
  又唐書載。倣字思道。後拜嶺南節度使。懿宗怠政喜佛道。引桑門入禁中。為禱祠事。數幸佛寺。廣施與。倣諫。以為天竺法。割愛取滅。非帝王所宜尚慕。今筆梵言。口佛書。不若懲謬賞與濫刑震殃祈福。況佛者可以悟取。不可以相求(通鑑)。
  癸巳 咸通十四年三月。上遣使。詣鳳翔法門寺。迎佛骨。群臣諫者甚眾至。有言憲宗迎佛骨晏駕者。上曰。朕生見之。死亦無憾。廣造浮屠。寶帳香輦。幡花幢蓋。以迎之。皆飾以金玉錦綉珠翠。自京城至寺。三百里間。道路車馬晝夜不絕。夏四月壬寅。佛骨至京師。導以禁軍兵仗。公私音樂。沸天燭地。綿亘數千里。儀衛之盛。過於郊祀。元和之時。不及遠矣。富室夾道為綵褸。及無遮會。競為侈靡。上御安福門。降樓膜拜。流涕霑臆。賜僧及京城耆老甞見元和事者金帛。迎佛骨入禁中三日。出置安國崇化二寺。宰相以下竟施金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