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蜀人。篤信西方。因抵燕京。聞樓鼓聲大徹。洪武初。三詔說法京都。 皇情大悅。後築室號西齋。一意淨業。常見大蓮華充滿世界。彌陀在中。眾聖圍繞。將示寂。書偈曰。吾行矣。人問何往。答曰西方。又問。西方有佛。東方無佛耶。乃厲聲一喝。泊然而逝。

  牟羅漢

  眉山人。名安。以廂公隸卒。如岷山。涉上清坂。忽遇髯者。顧笑曰。汝飢何不食柏子耶。摘子投其口。顧髯者不復見矣。遂不火食。大雪埋室。庭有大甕貯水。解衣就浴。江水暴漲。舟不可行。或戲指其笠曰。乘此渡可乎。師遂置笠水面。趺坐其上。亂流以濟。人呼為牟羅漢耳。

  印滿

  大千江安人。初不知書。因讀觀音經有悟。遂能文。有僧云。及八角磨盤七重行樹于室中。渠演之曰。大道原空。八角磨盤何處轉。本來非有。七重行樹不須栽。題水際觀音閣。曇影一江。兜率院天凝水月。身香五分。婆羅門女散栴檀。題懺筵。旋懺旋為。若是不為何用懺。非空非色。但凡有色總成空。題佛殿。皇朝大一統。三教敷崇。天子壽萬年。億兆稱頌。僧舍云。補衲迎紅日。開牕推白雲。題佛閣。白日住虗空。千古慧光彌宇宙。金身來淨土。三乘苾典遍河沙。題文昌祠。半壁拱天心。開北極圖書洞府。六星明斗上。應人間豪傑昌期。開口皆佳句也。

  壽聖院僧冲

  古主于詩。其挽光獻太后云。昔補一天成大業。晚扶雙日耀重離。有詩五百餘篇。題曰錦屏集。又僧推聰能詩。曾賦春陰云。好花分日少。閒艸占春多。亦佳句也。

  法師承遠

  始學于成都。唐公至荊州。進學于王泉真公。真公授師以衡山。乃為教魁。相從而化者眾。有弟子法照。初居廬山。由正定聚。夢趣安樂國。見蒙惡衣侍佛者。師問為何人。佛曰。衡山承遠也。覺而見之相肖。乃從而學。傳教天下。法照在代宗時為國師。乃言。其師有異德。天子南嚮而禮焉。度其道不可徵。乃名其院。額曰般舟道場。用尊其位。師始居山西南岩石窟。人饋之食則食。不饋則食土泥茹艸木。後策杖騰空。不知何往也。

  裴氏鸚鵡

  成都尹韋臯記曰。人有獻鸚鵡者。河東裴氏謂。此鳥名載梵經。智殊常類。常狎而敬之。始告以六齋之禁。及午後非時終夕不食。或教以持佛名號。仰首奮翼。若善承聽。每清景永夜發和雅音。阿彌陀佛聲聲相續。一日有憔悴容。訓養者鳴磬而告之曰。將去此而西歸乎。每一擊磬一稱佛。十擊磬而十念成。斂翼委足揜然而絕。案釋典。十念成往生西方。又云。得佛惠者。歿有舍利。遂命火焚之。得舍利十餘粒。貞元十九年九月記。

  成都有僧。誦法華經

  甚功。一日有山僕。來請入溪。見跨溪一閣。僕入報。出謂僧曰。先生請師誦經。誦至寶塔品。先生野服藜杖。兩眉垂肩。揖入焚香而聽。設飯杞秫菊若甘露。嚫一鍰。僕送至中途。師問。先生何姓名。僕曰。姓孫。復于僧掌書思邈字。僧方嗟駭。僕忽不見。復回尋索三日。竟迷路。歸視嚫。乃金錢一百。由茲一饍。身輕無疾。唐史言百五十歲。野錄請誦經時在國初。則又三百年矣。

  沙門海通

  于嘉州大江之濱。鑿石為佛。高三百六十尺。覆以九層之閣。顏曰凌雲。

  梵僧西天三藏盋怛羅

  至蜀。自言從摩伽陀國至益州。途經九萬九千三百八十里。時建光天元年也。三藏自言。已二百七十歲。

  成都沙門光遠

  遊西天。還詣闕。進西天竺王子歿徒曩表。佛頂印。及舍利若干。貝多葉。菩提樹葉。詔三藏施護譯其表。曰伏聞支那國有大天子。至聖至神。富貴自在。自慚福薄。無由朝謁。遠蒙皇恩。賜金剛座釋迦如來袈裟一領。即已披挂供養。伏願支那皇帝。福慧圓滿。壽命延長。一切有情度諸沈溺。謹以釋迦舍利。附沙門光遠以進。

  明槩表

  決對傅奕廢佛僧事。師聞三皇統天。五帝御寓。道含弘而遠大。德普覆而平均。敷善教以訓民。布慈心而育物。逮乎中古。其道弗虧。故漢武欽明。見善而弗及。顯宗睿哲。體道而弗居。遂能紆屈尊儀。甘泉禮金人之瑞。翹想夢寐。德陽降銅像之徵。于是秦景西遊。越流沙而訪道。摩騰東入。跨葱嶺而傳真。遂得化漸漢朝。寺興白馬之號。道流晉世。剎建青龍之名。其間盛寫尊儀。競崇寺塔。騰慧雲于落仞。涌法水于窮源。文富萬言。第略記耳。

  通天禪師

  諱明徹。京兆同州潘氏子。嗣法于銕山禪師。乃臨濟二十五世孫也。弔影孤單。歷半天下。後遊峩眉。隙地為菴。名曰圓覺。兀坐終日。熊猿作伍。煙霞為鄰。丁亥歲。神宗聞之。賜紫衣龍藏。顏曰護國艸菴寺。迨辛丑十一月十二日。示微恙。書偈。七十六年幻化身。東西南北苦勞生。今朝惹得虗空笑。大地原來不是塵。塔全身于千佛頂。

  得心律師

  巴東人。因禮普賢值大椿。憩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