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國香至王第三子也。姓剎帝利。本名菩提多羅。後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羅。至本國。受王供養。知師密跡。因試令與二兄辨所施寶珠。發明心要。既而尊者謂曰。汝於諸法。已得通量。夫達磨者。通大之義也。宜名達磨。因改號菩提達磨。祖乃告尊者曰。我既得法。當往何國而作佛事。願垂開示。者曰。【標】汝雖得法。未可遠遊。且止南天。待吾滅後六十七載。當往震旦。設大法藥。直接上根。慎勿速行。衰於日下。祖恭稟教義。服勤左右垂四十年。未甞廢闕。迨尊者順世。遂演化本國。時有二師。一名佛大先。二名佛大勝多。【標】本與祖。同學佛陀跋陀小乘禪觀。佛大先。既遇般若多羅尊者。捨小趣大。與祖並化。時號二甘露門矣。【標】而佛大勝多。更分徒而為六宗。第一有相宗。第二無相宗。第三定慧宗。第四戒行宗。第五無得宗。第六寂靜宗。各封己解。別展化源。聚落崢嶸。徒眾甚盛。祖喟然嘆曰。彼之一師。已陷牛跡。況復支離繁興。而分六宗。我若不除。永纏邪見。言已。微現神力。至有相宗。乃至寂靜宗所。彼各尊者。聞師指誨。豁然開悟。既而六眾。咸誓歸依。由是。化被南天。聲馳五印。經六十載。度無量眾。
  【頌】【標】後值異見王。輕毀三寶。因問波羅提尊者。(無相宗首)何者是佛。者曰。見性是佛。王曰。師見性否。曰我見佛性。王曰。性在何處。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見。曰今現作用。王自不見。王曰。於我有否。曰王若作用。無有不是。王若不用。體亦難見。王曰。若當用時。幾處出現。【標】曰若出現時。當有其八。王曰。其八出現。當為我說。波羅提即說偈曰。在胎為身。處世為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徧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識者知是佛性。不識喚作精魂。王聞偈已。心即開悟。悔謝前非。
  ○祖念震旦緣熟。行化時至。遂汎重溟。凡三周寒暑。造于南海。實梁普通七年庚子歲。九月二十一日也。廣州刺史蕭昂。其主禮迎接。表聞 武帝。【標】帝覽奏。遣使賷詔迎請。十月一日至金陵。帝問曰。朕即位已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祖曰。並無功德。帝曰。何以無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評】【頌】帝又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祖曰。廓然無聖。帝曰。對朕者誰。祖曰。不識。帝不領悟。(頌古上云。師遂折蘆渡江。至魏。後帝舉問誌公。公曰。陛下識此人否。曰不識。誌曰此是觀音大士。傳佛心印。曰當遣詔之。誌曰。莫道陛下詔。盍國人去。他亦不回)祖知機不契。潛回江北。屆于洛陽。當魏孝明帝正光元年也。【標】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終日默然。人莫之測。謂之壁觀婆羅門。
  【頌】時有僧神光者。近聞達磨大士。住止少林。至人不遙。當造玄境。乃往彼晨夕參承。祖常端坐面壁。莫聞誨勵。光自惟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濟饑。布髮掩泥。投崖飼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標】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光堅立不動。遲明積雪過膝。祖憫而問曰。汝久立雪中。當求何事。光悲淚曰。惟願和尚慈悲。開甘露門。廣度羣品。祖曰。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標】光聞祖誨勵。潛取利刀。自斷左臂置于祖前。祖知是法器。乃曰。諸佛最初求道。為法忘形。汝今斷臂吾前。求亦可在。祖遂因與易名。曰慧可。乃曰。諸佛法印。可得聞乎。祖曰。諸佛法印。匪從人得。【標】可曰。我心未寧。乞師與安。祖曰。將心來與汝安。可良久曰。覓心了不可得。祖曰。我與汝安心竟。
  【頌】【標】越九年。欲返天竺。命門人曰。時將至矣。汝等盍各言所得乎。時有道副對曰。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而為道用。祖曰汝得吾皮。尼總持曰。我今所解。如慶喜見阿閦佛國。一見更不再見。祖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陰非有而我見處無一法可得。祖曰汝得吾骨。最後慧可禮拜。依位而立。祖曰汝得吾髓。
  ○乃顧慧可而告之曰。昔如來以正法眼。付迦葉大士。展轉囑累而至於我。我今付汝。汝當護持。并授汝袈裟。以為法信。各有所表。宜可知矣。可曰。請師指陳。祖曰。內傳法印。以契證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後代澆薄。疑慮競生。云吾西天之人。言汝此方之子。憑何得法。以何證之。汝今受此衣法。却後難生。但出此衣。并吾法偈。用以表明。其化無礙。至吾滅後二百年。衣止不傳。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說理者多。通理者少。潛符密證。千萬有餘。汝當闡揚。勿輕未悟。一念回機。便同本得。聽吾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祖又曰。【標】吾有楞伽經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來心地要門。令諸眾生。開示悟入。【標】吾自到此。凡五度中毒。我甞自出而試之。置石石裂。緣吾本離南印。來此東土。見赤縣神州。有大乘氣象。遂踰海越漠。為汝求人。際會未諧。如愚若訥。今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