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藏經 山菴雜錄
 明 無溫錄

山菴雜錄序

  道由言而顯。言以德而傳。然則有德之言。匪徒取信一時。抑乃傳之後世而無疑焉。恕中禪師謝事瑞岩。閑居太白山菴。以道自娛。蕭然一室。不蓄餘長。學屨日填戶外。推之不去也。或得其一言之益。不啻千金之重。又如飲甘露醍醐。心目充潤。蓋其平昔游歷諸大老之門。所聞所見。嘉言善行。心會理融。形之於言。不加藻繪。自然成章。若叢林之尊宿。儒門之先達。下至閭巷小子。其言善足以勸。其言惡足以誡。使人聞之心開意解。筆之成書。題之曰山菴雜錄。其徒住翠岩玄極頂公。鏤板行世。遠來京師。特以見示。予讀之不忘釋手。乃知所謂治世語言。皆順正法。麤言軟語。皆第一義。信不誣矣。譬諸草木。良醫攬之。無不是藥。其不知者。執藥成病。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無非佛法。明理者得之。皆足以垂世立教。有德有言禪師之謂歟。可謂善知藥病者矣。可謂善談佛法者矣。予於禪師有通家之好。雖未甞一接顏色。聲跡相聞亦有年矣。熟知其德足以服眾。言足以訓世。故雖不言。人固信之不疑。況此皆已然之事。實附事明理。言近指遠。宜其益於當世。傳之無窮焉。
  洪武己巳夏六月 僧錄司左善世 弘道 序



  山菴雜錄。
  余生平多病。晚年以日本奏請。赴召京師。私謂縱使不往日本。又豈能生還乎。凡平昔親舊。亦未有不以是為料者。幸今上見憫。特寢其奏。留居天界。既而諸病交侵幾死者三。又幸上憐。賜歸天童故山。親舊相勞問。如再世也。余以年幾七十。而萬死中得一生。私欲杜門謝諸緣以盡餘齒。有法姪莊敬中者。數謁余山菴而請曰。唐宋諸大士立言著書者。恒間作不絕。及元以來寢希。故近古名德提唱。及嘉言懿行。可為叢林龜鑒者。大率泯沒無聞。翁當叢林全盛之際。徧參諸大老。聞見愽洽。每侍語次。間聞口舉一二。皆所未聞。而警發尤深。願翁以游戲三昧自成一書。上發先德之幽光。下脫後學之沈痾。則法門盛事也。敢以為請。余曰。子之志固美矣。然余之所言不能文。言而不文。焉足以行遠。是非吾敢任也。敬中又曰。今教法陵夷。前輩淪沒殆盡。翁今遠歸。出於望外。翁辭不任。將誰任耶。若言之文不文。固何足較。苟得直書以彰其事。足矣。願勿固辭。余用是以平生師友所講授。湖海所見聞。或機緣之扣擊。或善惡之報應。與夫一言一行。一出一處。不擇其時之先後。人貴賤。凡可以警勸乎後來者。信意信筆。據實而書之。名曰山菴雜錄。昔宋有名宿。修所謂羅湖野錄.雲臥紀譚。其間所載。大抵激揚第一義諦者為多。若此類。余少壯時所記。今已十忘七八。晚歲僻處海隅。又不能旁詢愽採。故多遺失。余頗恨之。盖言而道。庶為至言。而未甞言也。外此則越吾分矣。雖然。執吾門遷固之筆者。庶或有可採焉。
  洪武八年臘月望日
  天台山人釋 無慍 序



  慍恕中禪師以虎丘八世孫坐大道場。說法度人。為緇素之所歸依。其二會語。無相居士宋公濂已為之序。而山菴雜錄未有序之者。禪師之大弟子雙林住山玄極頂公.前住南明韜中瑄公。相率求伯衡作之。閱之一再。過謂玄極.韜中曰。昔獲見二會語。輙讚歎曰。是何其奔注放溢。若千江一源也。是何其震邀迅利。若雷驚電掃也。是何其混融圓滿。不見斧鑿之痕也。是何其絕枝蔓。去町畦。不墮情識之境也。蓋自真乘中流出。視彼東掇西拾以應用者。相去奚啻九萬里也。因其言語。窺其造詣。佛菩薩地位人哉。然而往往為唱提策勵而發。宣闡法要。究竟己事之為務。是以不暇泛及也。今觀此錄。則朝廷之上。郡邑之間。市井之中。山林之下。其人.其行.其事.其文辭。若善。若善若非善。若是若非是。若當若非當。若優若非優。靡所不具。可以勸焉。可以懲焉。而於儒者.釋者.道者.仕者.隱者.老者.雅者.富貴者.貧賤者.商賈者.藝術者.屠沽者.農圃者。以至婦人女子。輿隸臧獲。莫不有利益焉。夫慈雲之靉靆也。尺地無不遮蓋。法雨之滂沱也。莖草無不溉沾。日月之東升西降也。無昏衢之不照。霄壤之上覆下載也。無含生之不攝。此錄之作。其心蓋如斯。以大慈悲憫一切眾。多諸方便。巧為道引。使祛逐邪妄。而不昧真智。平等無有異。如此。師之能仁於是乎在矣。真佛菩薩地位人哉。有能於此一覽之頃。超然頓悟。始於不勸懲。而至無所不勸懲。無所不勸懲。而至無勸懲。由正途而入覺地。結習不能使。業識不能縛。是則能體禪師纂錄之心矣。玄極.韜中汲汲焉刊印而流布之。其心亦禪師之心也。於戲。尚可視同尋常隨筆。徒以廣見聞。資游談哉。作是說已。遂書以為序。
  洪武二十五年冬十月二十四日
  無聞居士眉山 蘇伯衡 敘

  

  山菴雜錄卷之上

    天台沙門釋 無慍 述
  定水寶葉和尚。四明人。參徑山虗堂。凡宗門話頭未能透脫者。必咨扣老成。不透脫不已。一日。造虗堂。問云。德山末後句。若謂之有。德山焉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