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偈二章。曰。善因招善果。種穀不生豆。大福德人修。大福德人受。八萬四千波羅蜜。一毫端上已圓成。棒頭喝下承當得。高步毗盧頂上行。時靖康元年三月二十五日也。越三日。 復命陞堂。勤遂舉。天竺有王者。嘗往見一祖師。即請說法。祖曰。大王。來時好道。去如來時。王歎伏。勤拈曰。佛法是世法。世法即佛法。直道而行。風行草偃。若未委悉。重說偈言。去也至簡至易。最尊最貴。往還千聖頂[寧*頁]頭。世出世間不思議。彈指圓成八萬門。一超直入如來地。韓錄三偈以進 上。題其後曰。靖康改元四月初一。觀佛果禪師善偈。理趣高妙云。二年。即皇帝位。未幾。 幸維揚。十一月。 詔勤詣 行在引對。至 闕下。 上遣中使八人翊之。 賜座。 上曰。朕一一記得。昨過泗洲。見普照佛心長老。稱是師弟子。朕亦素知師禪道高妙。可得聞乎。勤曰。 陛下以 仁孝治天下。率土生靈咸被 光澤。雖草木昆蟲。各得其所。此佛祖所傳之心也。此心之外。無別有心。若別有心。非佛祖之心矣。 上大喜曰。可賜圓悟禪師號。勤謝畢。 上曰。師居金山何如。勤曰。臣老且病。願歸林下。 上曰。不可。天下名山惟師擇居之。勤固辭。 上曰。何山可住。勤曰。願投老雲居。 上從其請。勤復奉曰。 陛下既以佛心而化育生靈。萬邦稽首。臣亦當傳佛心宗。以酬覆壽。 賜茶罷。傳 宣引謁五府。經夕奉 旨五府。以次就雍熙寺請開堂演法。

  孝宗皇帝

  道自 生知。 性由 天縱。 在普安潛藩。一聞徑山佛日宗杲禪師之道。委內都監往問要旨。杲作偈以獻。及 建邸。復令內侍齎束帛等。 命杲就山為眾說法。 大書妙喜庵三字。仍 製贊 賜之。杲演成四偈以呈。 上甚喜歎。 即皇帝位。 詔杲引對。杲稱疾。乃 特賜大慧禪師。一日。因門司黃彥節舉傳燈錄所載二十二祖摩拏羅偈曰。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亦無憂。 上即悟其奧。乾道庚寅冬。景德靈隱禪寺虗席。 詔僧慧遠住持。辛卯春 召見。 上舉不與萬法為侶 問遠是甚麼人語。遠以龐居士奏之(語繁不錄)。壬辰秋。 召入 東閣。 上曰。前日在此閣靜坐。忽思向所舉不與萬法為侶因緣。 朕從這裏有箇見處。遠曰。不與萬法為侶。 陛下作麼生會。 上曰。四海不為多。遠曰。一口吸盡西江水。又且如何。 上曰。亦未曾欠缺。繼 賜佛海禪師。癸巳春。 駕幸其寺。 御方丈。見遠畫像。 問曰。是誰。遠曰。臣之陋質。學者寫以求贊。 上曰。此是畫底。那箇是真底。遠鞠躬奏曰。春氣和融。恭惟 聖躬萬福。 上大笑。 至東廓觀畫壁次。遠奏曰。此乃歷代高僧。 上曰。如今有否。遠曰。西廓底筆尤工。淳熙丙申春。僧德光奉 旨補居靈隱寺。冬十一月。 召對便殿。光舉靈雲見桃華悟道偈曰。三十年來尋劒客。幾回葉落又抽枝。自從一見桃華後。直至如今更不疑。奏曰。那裏是他不疑處。 上曰。空手牽鐵牛。 上曰。若問長老。如何祗對。光曰。千聞不如一見。光復舉。溈山問香嚴。汝試向父母未生已前道一句看。香嚴無對。 上曰。朕有一語。光曰。如何是父母未生已前一句。 上曰。昨夜今朝又明日。示光偈曰。大暑流金石。寒風結凍雲。梅華香度遠。自有一枝春。未幾。 賜佛照禪師號。庚子秋。延徑山主僧寶印於選德殿。 上曰。三教聖人本同這箇道理。印奏曰。譬如虗空。東西南北初無二也。 上曰。但聖人所立門戶各別爾。孔子以中庸設教。印曰。非中庸之教。何以安立世間。故華嚴亦不壞世間相而成出世間法。法華云。治世語言。資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 上曰。今之士夫。學孔氏者多。只攻文字。不見夫子之道。不識夫子之心。唯釋迦老子不以文字教人。直指心源。開示眾生。各令悟入。此為殊勝也。印曰。非獨今之學者不見夫子之道。當時十哲如顏子。號為且體。盡其平生力量。只道得箇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如有所立。卓爾。竟捉摸未著。而夫子分明八字打開。與諸弟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以此而觀。夫子未嘗回避諸弟子。而諸弟子自蹉過也。昔張商英丞相云。惟吾學佛。然後能知儒。 上曰。朕意亦謂如此。印曰。臣近見 陛下賜德光長老 御扎曰。今俗人乃有以禪為虗空。以語為戲論。其不知道也。如此切中今日流俗之病。蓋流俗例以佛法為清淨寂滅之教。遂引莊老之說以合佛意。以臣所觀。莊老立地處。止做得經論中二乘人見解。 上曰。如何見得。印曰。墯肢體。黜聰明。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便是二乘人灰心滅智。厭身如桎梏。棄時如雜毒。所以去大乘人遠矣。大乘人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正如伊尹。有一夫不被其澤。若己推而內之溝中。又云。予天民之先覺者也。將以斯道覺斯民也。此便是大乘人履踐處。 上然之。甞 製布袋和尚贊曰。袋貯乾坤。杖挑日月。藞藞苴苴。僧中之傑。憨憨癡癡。[土*式]中之絕。令行兮一棒一條痕。逗機兮殺人須見血。別別分明一點紅爐雪。又嘗 游戲於圓覺大光明藏中。 備覽諸經。 發於淵默。 疏其至奧。 警悟人天。如釋清淨慧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