魄耳。  曹溪下二派。首列南嶽。次紀青原。載在會元。炳若日星。近見續略。所以續會元者。反首青原而次南嶽。豈私尊其所自之祖。而顛倒其所續之書乎。且西天震旦。馬駒兩讖。俱主南嶽。而青原無聞焉。即此亦可以定後先之序矣。  別傳一著。不落文言。唯是當機契證。親承記莂者。方譜傳燈。若去聖時遙。從其語句觸發者。斷不容以私心遙續。玄策云。威音以後。無師自悟。盡屬天然外道。故永嘉已徹。猶參叩於曹溪。覺範既悟。必受印於真淨。良以師承之不可已也。如薦福古。去雲門百有餘載。而妄稱其嗣。寂音呵之。近世雪嶠信倣其陋轍。亦嗣雲門。是以私意為師承。而天下後世。將焉據乎。斯風一啟。安所底止。吾為此懼。不得不起而閑之也。故以兩家並列於未詳法嗣。  傳燈錄紀天皇道悟嗣石頭。悞以龍潭崇信嗣之。致謂雲門法眼二宗出自青原。一時稽覈未詳。千古遂成疑案。今攷丘玄素撰碑。謂天王道悟嗣馬佛。而龍潭為之子。又攷符載撰碑。謂天皇道悟嗣石頭。而慧真接其派。且唐有聞人歸登。著南嶽讓碑。及權德輿馬祖墖銘。各載天王道悟之名。佛國白續燈錄。亦敘雪竇顯為馬祖九世孫。佛祖通載所記亦同。故大川著五燈會元。而定其案曰。以二碑參合。應以天皇嗣石頭。而慧真嗣之。而於馬祖法嗣下。入天王道悟。以崇信嗣之。始為不差悞矣。嗟乎久而論定。具眼者自當了然。茲刻據碑改正。匪敢憑臆也。  是編之輯。祇収實契真傳。而假符者不與焉。近見五燈續略。以普明用嗣興善廣。殊不知興善未嘗得法於車溪。而普明何繇得法於興善乎。葢因車溪逝世。衲衣為古卓所藏。而卓遂代付於興善。居無何善故而衣亦不傳。置諸施菴久矣。嗣後普明持衣至金粟求密老人代付。老人云。與麼則吾宗掃地矣。明復持歸乃請石雨代證。嗚呼代付者果屬作家。何不當機面印。既非具眼。又不知安所取重耶。直筆削去。為假竊者懲也。  曹洞宗派。考諸世譜。止於青原下十六世天童淨耳。今閱五燈續略。天童淨之後。更載一十八世。俱有機語。不知從何而得。及天童僧某直抵寶壽面質乃文。其詞曰。是皆得之少室殿前碑也。夫殿前碑所紀。僅有名氏歲月。絕無語錄等述。祇是評唱之儔。未明本分一著。烏容濫冐祖燈耶。然天童下至大覺。姓氏猶存者。以其十八世後有崛起之賢。俾曹洞一宗絕而復續。則此一十八世。雖非宗眼相印。實為世系相承。故削其機語。以嚴佛法之防。姑存其人。以紀世系所自爾。  近代尊宿。崛起洞宗。如壽昌經雲門澄。固是明眼作家。第壽昌之嗣廩山。雲門之嗣大覺。似覺未妥。廩山從事異教。曾自壽昌親聞。暨薙髮後。未聞參悟也。即大覺亦傳帕之儔耳。二老傑出宗匠。何曾得法于本師。出世拈香。僅假名色。從上來源。全無可據。若有可據。當時二老必為拈出。何當時無聞。而今日始見耶。茲刻於壽昌竟列之未詳法嗣於雲門仍列之。大覺派下者。其於宗眼固無機契。而統裔遞沿。猶存譜諜之意云爾。至於兩家嫡骨兒孫。唯面稟親承者。方列于後。  壽昌法嗣。僅者愽山元來。如元鏡元謐元賢等。未承付囑。諸方共聞。茲刻也原以嚴覈統系。塞近代濫觴之門。何敢私順人情。開後來僭竊之竇。不輕載筆者。蓋慎之也。  是書徵蒐業久。彙輯有年。會四方多故。石匱壁函之秘。未遑傾羅緘付簏笥。以俟壁合珠聯茲以續略飛訛。董狐絕響。一回揭幅。賈生之淚。不禁澘然矣。用是弗避讐憎。嚴加斧正。於以明法統之不可或淆。而承虗之不可覬幸。使天下後世知信史猶在今日。其于慧命。未必無小補云。

  附錄天皇道悟禪師碑文(出佛祖通載第十五卷第四葉)

  荊州城東天皇道悟禪師。恊律郎符載撰碑。其略云。姓張氏。婺州東陽人。十四出家。依明州大德祝髮。二十五受戒於杭州竹林寺。初參國一。服勤五年。大曆十一年。隱於大梅山。建中初。謁江西馬祖。二年參石頭乃大悟。遂隱當陽紫陵山。後於荊南城東。有天皇寺。頃因火廢。僧靈鑑將謀修復。乃曰。苟得悟禪師為化主。必能福我。時江陵尹右僕射裴公稽首問法。致禮迎至。師素不迎送客。無貴賤皆坐而揖之。裴愈加敬。石頭之道。殆盛于此。師患背痛。臨終大眾問疾。師驀召典座近前。師曰會麼。對曰不會。師拈枕子拋於地上。即便告寂。壽六十。坐三十五夏。法嗣三世。曰惠真。曰幽閒。曰文賁。實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也。

  附錄天王道悟禪師碑文(出佛祖通載第十五卷第五葉)

  元和十三年。四月十三日。天王道悟禪師入寂。唐正議大夫戶部侍郎平章事荊南節度使丘玄素撰碑云。道悟。渚宮人。姓崔氏。子玉之後胤也。年十五。依長沙寺曇翥律師出家。二十三。謁嵩山受戒。三十三。參石頭。頻沐指示。曾未投機。次謁忠國師。三十四。與國師侍者應真南還謁馬祖。祖曰。識取自心。本來是佛。不屬漸次。不假修持。體自如如。萬德圓滿。師於言下大悟。祖囑曰。汝若住持。莫離舊處。師蒙旨已。便反荊州。去郭不遠。結草為廬。後因節使顧問。左右申其端緒。節使親臨訪道。見其路隘車馬難通。極目荒榛。曾未修削。覩茲發怒。令人擒師拋於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