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法度.法紹。游學北土綜習三藏。靈跡異事世皆見聞。時居于[山*聶]山栖霞寺。故世號曰北山二聖。
  晉有西竺七僧。普通儒釋。辯論適時。故孫綽撰道賢論云。此西竺七贒。比竹林七賢。以法護匹山巨源。法祖比嵆康。竺潛比劉伯倫。于法蘭比阮嗣宗。竺法乘比王濬沖。于道邃比阮咸。支遁比向子期。凡此七賢匹於七僧。皆察其氣槩較道量德。著其論文盛傳于時。

  法聰入定 慧寬坐禪

  法聰。八歲出家。卓然神操以禪定為道。初至襄陽傘葢山建習定之室。梁晉安王來襄雍間。聞聰名因造禪室。乃見猛火熾然。良久忽變為水。經停水滅室現。以事相詢乃知入水火定也。居近白馬泉。聰於泉內取白龜就掌謂王曰。此是雄龍。又取五色鯉就手中。復曰此是雌龍。王及部從歎駭以聞高祖。
  慧寬。姓楊氏。父母本崇道法不信釋宗。乃生一女名曰信相。後又生一男名慧寬。與姉信相好樂幽寂。年登五歲與信相於靜處坐禪。二親怪問。答曰。佛來為說般若聖智界入等法門。乃共姉論其佛法。父是異道不解其言。附口錄得二百餘紙。時龍懷寺會禪師聞而往現。父示其文。會披而歎曰此語並合佛理。因與姉出家大揚法教。其姉為蜀王所重。時人號聖尼。故為立寺亦號聖尼。

  明瓚轉石 羅竭蹍泉

  明瓚。遊至嵩山棲息時久。盛行禪法而情性默然。後有刺史奉勅祭嶽。先修道路直上巖頂。忽中夜風雷而一峯頺落其下緣山磴。道為大石所欄。乃以牛十頭縻絆而挽之。又以千餘人鼓噪以推之。力竭石愈固。瓚曰。奚用如許多人力。我與去之。眾大笑。瓚遂履石而動忽轉盤而下。聲如雷震。刺史道俗歎曰斯大聖人也。(笑。本傳作驚)
  訶羅竭。誦二百萬言。後入婁至山石室中坐禪。此室去水既遠。信士欲開澗。竭曰不假相勞。乃出定以左脚蹍室西石壁。口陷沒投足出。泉已從中涌出。其味香潔。飲者受樂。

  僧祐集萬 法建誦千

  僧祐。少入釋門。專精律藏大遵儀則。居于建鄴講演律宗。常有學徒一萬餘人傳持教法。
  法建。入道以來常勤誦習。居止益州五層寺侍。武陵王弟規守益州。魏遣將軍尉遲迴來伐規。規降。城中僧道皆被拘禁。至夜忽有光明。迴乃尋光所在。見諸僧皆睡。唯建端坐誦經光從口出。迴乃問建誦何經也。答曰貧道誦華嚴經下帙。迴曰何不從頭誦之。答誦到此爾。迴曰法師誦得幾許。答曰。貧道發心欲誦一藏。今始誦得一千卷爾。迴驚嗟不信。欲試。請誦一遍。莫有勞乎。建曰誦經常事。乃設座請誦經。七日七夜聲不暫息焉。

  史宗凭埭 杯渡負圈

  史宗。不知何來。常著麻衣。世號麻衣道人。在廣陵白土埭凭埭謳唱自樂。或幽或顯無定其蹤。時有商人海行於孤洲上。遇一沙門寄書於宗。書在船中商欲看。書著船不脫。及至白土埭。書自飛起就宗掌中。陶淵明雜傳云。白土埭有二異法師。宗為其一也。
  杯渡者不知姓名。常乘木杯渡水。莫測其神。帶索藍縷殆不蔽身。言語無定。或加冰洗浴。或著木履登山。唯負一蘆圈子別無餘物。行向廣陵。遇村舍一家持八關齋。先不相識。直往而坐。置圈子於庭中。其家見渡容陋劣不生重敬。欲移圈子舉而不起。乃招十人舉之亦乃不起。復觀其中見四小兒並長數寸形容端嚴。其家即大驚駭焉。

  乘師髭出 礪公齒全

  元魏世乘禪師者。不知上字。生而自陳前生之事。父母恐其出家逼以納室。執志無改。入京師被命作閹官。却奏乞入山毀形修道。賚一部華嚴經晝夜誦念。踰月髭鬚復出。
  法礪。生時牙齒全具堅白璨然。迄于終老中無毀落。入道以來深窮大教。名聞四海。道俗仰之。果有異於常矣。

  (虞)光竉兩途 能秀二祖

  魏鄴下勒那三藏訓於慧光。光領徒傳其教法在於道南。菩提三藏訓於道竉。竉領徒傳其教法在於道北。故鄴下有南北兩途大稱於時。復有四宗五宗之說從此而起。
  慧能居于雙峯曹溪。神秀栖于江陵當陽山。同傳達磨之法。盛行于天下。並德行相高。於是教興南北。以能為南宗。以秀為北宗。二宗之稱自茲為盛矣。

  信行泣牛 曇猷扣虎

  信行。纔生之後便樂經像。似知空門之道。乃令出家。時年四歲。於路見牛車沒泥牽引不停。乃悲泣無已。人問其故。曰憫其疲苦如是。
  曇猷。以修學禪道隱于上剡之石城山。後移赤城山石室坐禪。常有虎數十頭蹲在猷前。猷誦經次。中有一虎困睡。猷乃以竹如意扣虎頭曰何不聽經。於是俱聽。須臾有蛇競出。大數十圍。共來聽法而去。

  慧持龍門 竺潛蓬戶

  慧持。即慧遠之弟也。性格清雋解行俱高。亦事道安為師。與遠共止廬山。領徒三千餘人。持居其首。時豫章太守范甯請持講法華.毗曇。于時學者競集。王殉與范甯書云。遠公持公孰愈。范甯答曰誠為賢兄賢弟也。持後屆于蜀都大揚教法。時有沙門慧巖.僧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