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火。長舒家悉草屋。又居下風。火已逼近。惟至心誦經。有頃。火燒其鄰屋。而風忽自廻。火亦際屋而止。於時咸以為靈。里中有輕險少年四.五人。共毀笑之。云。風偶自轉。此復何神。伺時燥夕。當爇其屋。能令不然者可也。其後天甚旱。少年輩密共束炬。擲其屋上。三擲三滅。乃大驚懼。各走還家。明晨相率詣長舒。自說昨事。稽顙辭謝。長舒答曰。我了無神。正誦念觀世音。是威靈所祐。諸君但當洗心信向耳。自是鄰里鄉黨咸敬異焉。

  呂竦

  呂竦。字茂高。兖州人也。寓居始豐。其縣南溪。流急岸峭。廻曲如縈。又多大石。白日行者猶懷危懼。竦自說。其父嘗行溪中。去家十許里。日向暮。天忽風雨。晦冥如漆。不復知東西。必當覆溺。惟歸心觀世音。且誦且念。須臾有火光來岸。如人捉炬者。照見溪中了了。遙得歸家。火常在前導。去船十餘步。竦後與郗嘉賓說。

  徐榮

  徐榮者。瑯琊人。嘗至東陽。還經定山。舟人不慣。誤墮洄澓中。遊舞波濤。垂欲沉沒。榮無復計。惟至心呼觀世音。斯須間。如有數十人齊力引船踊出澓中。還得平流。日已向暮。天大陰暗。風雨甚駛。不知所向。而濤波轉盛。榮誦經不輟口。有頃。望見山頭有火光赫然。廻柂趣之。逕得還浦。舉船安隱。既至。不復見光。同旅異之。旦問浦人。昨夜山上是何火光。眾皆愕然曰。昨風雨如此。豈有火理。吾等並不見。乃知是神光也。

  張崇

  張崇。京兆杜陵人也。少奉法。晉太元中。符堅既敗。長安百姓有千餘家。南走歸晉。為鎮戍所拘。謂為遊宼。殺其男丁。虜其子女。崇與同等五人。手脚俱械。掘坑埋身至脚。各相去二十步。明日將馳馬射之。以為娛樂。崇慮望窮盡。惟潔心專念觀世音。夜中械忽自破。止得離身。因是便走。遂得免脫。崇既脚痛。路經一寺。乃復稱觀世音名。至心禮拜。以一石置像前。發誓願言。今欲過江東訴亂晉帝。理此冤魂。救其妻息。若心願獲果。此石當分為二。崇禮拜已。石即破焉。崇遂至京師。具列冤氏。帝乃悉如宥之。智生道人目所親見。
  (右十四條。出冥祥記)

  釋曇無竭

  曇無竭三藏。聞法顯等躬踐佛國。慨然有忘身之誓。以永和元年。集同志曇朗.僧猛等二十五人。發長安。西渡流沙。上無飛鳥。下絕走獸。四顧茫茫。莫知所之。惟望日光以準東西。視人骨以標行路耳。至葱嶺。嶺冬夏積雪。惡龍吐毒。風雨砂礫。前度雪山。下有大江。流急如箭。東西兩山之脇。繫索為橋。十人一過。至彼岸已。舉烟為幟。後人見烟。知前已渡。方得更進。久不見烟。則知暴風吹索。人墮江中矣。復過雪山。懸崖壁立。無安足處。壁有故杙。孔孔相對。人執四杙。先拔下杙。仍扳上杙。展轉相扳。經於三日。方及平地。檢料同侶。失十二人。進向中天竺。路既空曠。惟賷石蜜為糧。十三人中。又死八人。無竭雖屢經危棘。而繫念觀音。未嘗暫廢。至舍衛國。遇眾象。乃歸命觀音。忽現師子。象遂奔逸。至恒河。復值群兕。歸命如初。尋有大鷲飛來。兕亦驚散。後於南天竺。隨舶達廣州。賷經而還。(出高僧傳及崇行錄。○兕音詞。上聲。一角野牛。)

  尼明感

  明感。本姓朱。高平人也。世奉大法。為虜賊所獲。欲以為妻。備加苦楚。誓不受辱。讁使牧羊。經歷十載。懷歸轉篤。反途莫由。常念三寶。兼願出家。忽遇一比丘。就請五戒。仍以觀世音經授之。因得習誦。晝夜不休。願得還家。起五層塔。不勝憂念。逃走東行。初不識路。晝夜兼涉。逕入一山。見有斑虎去之數步。初甚恐懅。少却意定。心願逾至。遂隨虎而行。積日彌旬。得達青州。將入村落。虎便不見。

  尼令宗

  令宗。本姓滿。高平金鄉人。幼有清信。鄉黨稱之。家遇喪亂。為虜所驅。歸誠慊至。稱佛法僧。誦普門品。求訴得放。隨路南歸。行出冀州。復為賊所逐。登上枯樹。專誠至念觀音。捕者前望。終不仰視。尋索不得。俄爾而散。宗下復去。晚達孟津。無船可濟。慞遑憂懼。更誠稱念。忽見一白鹿。不知所從來。下涉河流。宗隨鹿而濟。曾不沾濡。平行如陸。因得達家。仍即入道。學行精懇。覽經深義入神。晉孝武聞之。遣書通問。年七十五卒。
  (右二條。出比丘尼傳)

  蓋護

  蓋護。山陽人。繫獄應死。三日三夜念觀音。心無間息。即眼見觀音放光照之。鎖脫門開。尋光而去。行二十里。光明方息。

  張暢

  張暢。為譙王長史。王及暢。繫廷尉。誦經千遍。鎖寸寸斷。不日即散。虗丞相云云。

  裴安起

  裴安起。從虜叛還南。至河邊。不能得過。望見追騎在後。死至須臾。於是稱觀世音。見一白狼。安起遂抱。一擲便過南岸。即失狼所。追騎在北岸望之。歎惋無極。
  (右三條。出觀音玄義疏記)

  徐義

  徐義者。高陸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