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少小孤母所撫育。其母平生常習讀內典。精勤苦行。以貞觀二十一年亡。善經哀毀遇禮。哭聲不輟。至明年善經怳惚之間見其母曰。我為生時修福得受男身。今生於此縣南石趙村宋家。汝欲相見可即至彼也。言終不見。善經如言而往不移時而至彼。於是日宋家生男。善經因奉衣物具言由委。此男見在。善經常以母禮事之。隰州沙門善撫與善經舊知。見善經及鄉人所說。為餘令言之。

  唐范陽盧元禮

  貞觀末為泗州漣水縣尉。曾因重病悶絕。經一日而蘇。云有人引至府舍。見一官人過無侍衛。元禮遂至此官人座上。據牀而坐。官人目侍者。令一手提頭一手捉脚。擲元禮於階下。良久乃起。行至一別院。更進向南入一大堂中。見竈數十百口。其竈上有氣。矗然如雲霧直上。沸聲喧雜有同數千萬人。元禮仰視。見似籠盛人縣之此氣之上。云是蒸罪人處。元禮遂發願大語云。代一切眾生受罪。遂解衣赤體自投於釜中。因即昏然不覺有痛。須臾有一沙門。挽元禮出云。知汝至心乃送其歸。忽如睡覺。遂斷酒肉。經三四歲後卒於洛。

  相州淦陽縣智力寺僧玄高

  俗姓趙氏。其兄子先身於同村馬家為兒。馬家兒至貞觀末死。臨死之際顧謂母曰。兒於趙宗家有宿因緣。死後當與宗家為孫。宗即與其同村也。其母不信。乃以墨點兒左脇作一大黑子。趙家妻又夢。此兒來云。當與孃為息。因而有娠。夢中所見宛然馬家之子。產訖驗其墨子還在舊處。及兒年三藏無人導引。乃自向馬家云。此是兒舊舍也。于今現存。已年十四五。相州智力寺僧慧永法真等說之。

  唐曹州離狐人裴則男

  貞觀末年二十一死。經三日而穌。自云。初死被一人將至王所。王衣白非常鮮潔。王遣此人將牛耕地。此人訴云。兄弟幼小無人扶侍二親。王即憫之。乃遣使將向南。至第三重門。入見鑊湯及刀山劒樹。又見數千人頭皆被斬布列地上。此頭並口云大飢。當村有一老母。年向七十。其時猶未死。遂見在鑊湯前然火。觀望訖還至王前。見同村人張成。亦未死。有一人訴成云毀破某屋。王遣使檢之。報云。是實。成曰。成犂地不覺。犂破其塚。非故然也。王曰。汝雖非故。心終為不謹耳。遂令人杖其腰上七下。有頃王曰。汝更無事。放汝早還。王乃使人送去遣。北出踰牆及登牆望見其舍。遂聞哭聲。乃跳下牆。忽覺起坐。既穌之後。具為鄉曲言之。邑人視張成腰上有七下杖迹。迹極青黑。問其毀墓。答云不虗。老母尋病。未幾而死。

  唐并州石壁寺有一老僧

  禪誦為業。精進練行。貞觀末有鴿。巢其房楹上哺養二鶵。法師每有餘食常就巢哺之。鴿鶵後雖漸長羽翼未成。乃並學飛俱墜地而死。僧並收[療-(日/小)+土]之。經旬後僧夜夢。二小兒白之曰。兒等為先有少罪遂受鴿身。比來聞法師讀法華經及金剛般若經。既聞妙法得受人身。兒等今於此寺側十餘里某村某姓名家託生為男。十月之外當即誕育。僧乃依期往視見此家。一婦人同時誕育二子。因為作滿月齋。僧呼為鴿兒。兩兒並應之曰諾。一應之後歲餘始言(右此一驗出冥報拾遺)報恩事廣不可具述。

  唐鄭州陽武縣婦女姓朱

  其夫先負外縣人絹百匹。夫死之後遂無人還。貞觀末因病死。經再宿而蘇。自云彼人執至一所。見一人云。我是司命府吏。汝夫生時負我家絹若干匹。所以追汝。今放汝歸。宜急具物至某縣某村某家送還我母。如其不送捉遣更切。兼為白我孃。努力為某造像修福。朱即告乞。鄉閭得絹送還其母。具言其兒貌狀。有同生平。其母亦對之流洟歔欷久之。

  冥報記輯書卷第五
  冥報記輯書卷第六
  唐汾州孝義縣人路伯達

  至永徽年中。負同縣人錢一千文。後乃違契拒諱。及執契往徵。遂共錢主於佛前為信誓曰。若我未還公。願吾死後與公家作牛畜。言訖未逾一年而死。至二歲時向錢主家牸牛產一赤犢子。額上生白毛為路伯達三字。其子姪等恥之。將錢五千文求贖。主不肯與。乃施與隰城縣啟福寺僧真如。助造十五級浮圖。人有見者發心止惡。競投錢物布施。

  唐右金吾兵曹京兆韋知十

  至永徽中煑一羊脚。半日猶生。知十怒家人曰。用柴十倍於常。不知何意。如此更命重煑。還復如故。乃命剖之。其中遂得一銅像。長徑寸焉。光明照灼相好成就。其家一生不敢食酒肉。中山郎餘令親聞說之。

  唐坊州人上柱國王懷智

  至顯慶初亡歿。其母孫氏及弟懷善懷表並存。至四年六月。壅州高陵有一人。失其姓名。死經七日背上已爛而甦。此人於地下見懷智云。見任泰山錄事。遣此人執筆。口授為書。謂之曰。汝雖合死今方便放汝歸家。宜為我持此書至坊州訪我家。通人兼白我孃。懷智今為太山錄事參軍。幸蒙安泰。但家中曾貸寺家木作門。此既功德物。請早酬償之。懷善即死。不合久住。速作經像救助。不然恐無濟理。此人既蘇之後。即齎書故送其舍。所論家事無不闇合。至經三日懷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