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他日宿衛。治圃得金像。皓使置穢處以為咲樂。俄得腫疾。卜曰坐犯大神。皓禱諸廟不効。宮人曰何不請福於佛。皓悟吾以慢像致此耳。乃迎像薰沐供事之。仍請會說法悔罪。會為開示玄要。又授五戒。既而疾愈。奉會為師。崇飾寺塔(法苑珠林)。

  支謙

  謙。字恭明。月氏國人。為優婆塞。獻帝末避地歸吳。權召見。高其才。拜為博士。固辭不受。謙博覽經籍。通六國語。為人頎瘠而黑。眼白瞳黃。時人語曰。支郎眼中黃。形軀雖小是智囊。謙受業於支亮字紀明。亮受業於支讖。世稱之曰。天下博知。無出三支。謙譯經八十八部(弘明集.釋教錄)。

  闞澤

  澤。字德潤。會稽山陰人。【標】好學居貧。為人傭書自給。所寫既畢則能誦記。由是博覽群籍。虞飜見而稱之曰。闞生矯傑仲舒.子雲流也。孫權辟之。補西曹掾。復拜太子太傅。為尚書令。封都鄉侯。(吳志)甞捨宅為德潤寺(今慈溪普濟寺)。【標】權甞問曰。孔子制述典訓教化來葉。老莊修身自玩放浪山林歸心澹泊。何事佛為。澤曰。孔老二教法天制用不敢違天。佛之設教諸天奉行不敢違佛。以此言之優劣可見也(弘明集并宗炳明佛論)。

  佛法金湯編卷第一

    天台釋如惺重校

  佛法金湯編卷第二

    會稽沙門 心泰 編
    天台沙門 真清 閱

  西晉

  都洛陽。起武帝乙酉。盡愍帝丙子。四主。五十二年。

  武帝

  帝諱炎。司馬姓。字安世。文帝昭之長子。河內溫人也。【標】帝大崇佛事廣造伽藍。(方志)

  惠帝

  帝諱衷。字正度。武帝第二子。【標】元康元年。帝於洛下造興聖寺。常供百僧(方志)。

  荀勗

  勗。字公曾。武帝朝領秘書監。得汲郡塚中竹書。撰次以為中經。列在秘書。【標】泰始二年。於洛下造金像佛菩薩十二身。放大光明。都人競集瞻禮(本傳并統紀)。

  羊祜

  祜。字叔子。續之孫。累遷尚書僕射。【標】方五歲。令乳母於隣家李氏園桑樹下探取金環。李氏驚曰。此吾亡兒所失。乃知李氏子祜之前身也。武帝時祜為荊州都督。日供武當山寺。有問其故。祜曰。前身多過賴造此寺故獲中濟。所以供養之情偏重於此(本傳并統紀)。

  劉薩訶

  薩訶。并州離石人也。家業弋獵。太康三年病死入冥。見梵僧指往會稽阿育王塔所懺悔。既蘇。出家名慧達。至會稽遍求不見。偶一夜聞地下鐘聲。即懇求三日。忽從地涌出寶塔。高一尺四寸。廣七寸。佛像悉具。達既見塔。精勤禮懺。瑞應頗多(阿育塔始此。 塔記)。

  朱膺

  膺。吳人。素奉正法。【標】於吳淞江滬凟口見二石像浮江而至。背有銘曰。古維衛迦葉二佛。遂迎至通玄寺。後八年漁者得二青石鉢於江上歸。以盛葷物。俄見佛像在鉢際。識者謂前二像鉢也。遂送通玄寺。今蘇州開元寺(法苑)。

  東晉

  都建康。起元帝丁丑。盡恭帝庚申。十一主。一百四年。

  元帝

  帝諱睿。字景文。宣帝曾孫。琅玡恭王覲之子。【標】太興元年詔沙門竺潛入內講經。帝敬其德。令著屐登殿。二年帝造瓦棺.龍興二寺。以集丹陽建業千僧(六帖并統紀)。

  明帝

  帝諱紹。字道畿。元帝長子。【標】太寧元年手御丹青圖釋迦佛像。于大內樂賢堂造皇興.道場二寺。集義學沙門百員講論佛道(統紀)。

  成帝

  帝諱衍。字世根。明帝長子。【標】咸和五年詔會稽寶山法義法師入禁中傳授五戒。建中興.鹿野二寺以居繙經義學千僧(六帖)。初吉友於石子岡行頭陀行。既卒因葬於此。帝為樹剎於塚所。後關右沙門即塚所起寺。謝混贊成曰高座寺。

  簡文帝

  帝諱昱。字道方。元帝少子。【標】咸安元年帝幸瓦官寺聽竺法汰講放光般若。二年勑長干寺造塔。壯麗殊偉。畢工之日光照簷宇。帝每讀佛經。以為陶鍊精神則聖人可至(釋監)。

  孝武帝

  帝諱曜。字昌明。簡文帝第三子。寧康元年帝聞道安法師名。詔曰。法師以道德照臨人天。使大法流行。為蒼生依賴。宜日食王公祿。所司以時資給。二年。竺潛法師亡。詔曰。法師理悟虗遠。風鑑清高。捐宰相之榮。襲緇衣之行。賴宣道以濟蒼生。奄從遷謝用痛於懷。可賜錢十萬助建塋塔。太元六年帝於內殿立精舍奉佛。召沙門名德者居中講道。造皇泰寺。仍捨舊第為本起寺(辨正論)。與泰山朗和尚書曰。承叡德光時。飛聲東嶽。有生蒙潤。善翼匡時。舊京淪沒。神州傾蕩。蒼生荼蓼。嗟悼朕心。思與和尚同養群生。至人通微。想明朕意。今遣使送五色珠像一軀。明光錦五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