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讀庾信文章集錄。王語旻曰。汝識庾信否。是大罪人。又旻言。雖讀文章。不識庾信。王即遣人領向庾信之處。乃見一大龜。一身數頭。所引使人云。此是庾信。行迴十餘步。見一人來。我是庾信。為在生之時。好作文筆。或引經典。或生誹謗。以此之故今受大罪。向者見龜數頭者。是我身也。迴至王前。王語使者。將見庾信以否。白言。已見。今受龜身。受大苦惱。王言。放汝還家。莫生誹謗大乘經典。勤脩福業。遣人送出至家。便即醒悟。憶所屬之言。又見此僧讀誦金剛般若經。得生天上。即於諸寺處處求覓。乃見一僧云。我有此經。旻聞此語。禮拜求請。若得此經。不惜身命。其僧即付金剛般若經一卷。晝夜轉讀。即便誦得。晝夜精勤。誦持不廢。因即向遂州人等。說此因緣。又噵一僧共旻同死。引過見王。為誦大乘金剛般若經典。得生天上。又說庾信罪業受報。遂州之人多是夷獠。殺生捕獵。造罪者多。聞旻說此因緣。各各發菩提心。不敢殺生捕獵。並讀誦金剛般若。晝夜不捨。四月十五日。忽有一人乘白馬來至旻前。當取汝之日。勘簿為有二年。放汝還家。為汝受持金剛般若經一萬遍。又勸化一切具脩功德。讀誦般若不絕。以此善根。遂得延年。九十壽終。必生淨土。
  又曰。滑州別駕睦彥通。一生已來。恒誦金剛般若。先於李密下所任武牢縣令。為賊翻城。欲殺縣令。通甚怕懼。踰城得出。向東步走。有一石崖。石澗高峻。深百餘尺。被賊拔刀走趂。即投峻崖。欲自取死。至崖之半。似有人接。通及至于底。乃在盤石上坐。得存性命。都無傷損。據此靈驗。並是般若之力。賊過之後。通至家中。精心誦持。不捨晝夜。又勸化一切讀誦此經。通得長年。又無疾患。常得清淨。堅心不怠。
  又曰。大廟署丞李思一。貞觀二十年正月八日丑時。得病已。時失音。至十三日。黃昏身死。乃被冥官勘。言思一年十九時。屠宰猪羊之命。思一推忖。實不屠殺生命。冥官即追所殺猪羊。與思一勘對。至已對問。食肉支節時日。全不相關。又付主司子細撿覈勘。遂殺害之日。思一即在黃州慧珉法師下聽講涅槃經。然珉法師又以身死。生於金粟世界。既在三界之外。無可追證。放思一還於本土。至家未經時日。又被追喚。未去之際。於清淨寺玄通法師邊懺悔受戒。普勸朋友親戚。有生之類。但遭枉濫死者。及不得轉讀經者。並為轉讀金剛般若經五千遍。作是語已。遂即命終。使者將思一至冥官所。遂具實言。今發心受持般若經。冥官云。汝今發心極大深妙。不可思議。須臾之間。見一人手持經卷。語思一云。此是金剛般若。思一求請開其經卷。覽其題目。與今時般若無別。當即閉(音閇)。
  目發心。望解般若經義。曉喻有知。忽聞有人云。君今發心。作是大願。今所注猪羊來對者。並云。我實自身命盡。惡道受生。實非思一屠害。為無功德。寶貨求典。妄引善人。冀延日月。實是枉牽。冥官得此欵已。又珉法師在金粟世界遣二僧。來至冥官前。得見二僧。驚怖禮拜。僧語冥官。其思一誦持金剛般若經。一心不亂。又注屠殺生命。並云妄引。泯法師在金粟世界。故遣來救。冥官依命。即命思一還生。二僧乃送至家。即乘空而去。思一蘇訖。當即請諸寺大德。轉讀般若經五千遍。思一誦持般若。晝夜不廢。見得延年。
  又曰。泰州上邦縣人慕容文策。年十七。誦持金剛般若經。齊戒不闕。隋大業七年四月十五日夜。忽有兩鬼。來至床前。手持文牒。云。王今遣取公來。文策即甚忙怕。乃逐使者而去。將至一大城。樓櫓嚴峻。城墎六重。將入第一第二門。極大光明。至第三門。其門相去四里。已上並皆黑暗。都不見道。使者引之而過。至五六門內。復大光明。去門三里。即有宮室殿堂。四邊持仗宿衛。還如見在宮闕無異。王當殿而坐。所將男夫婦女.僧尼道士。及女等外國六夷。不可稱數。策在後。行典唱名而過。王一一問其在生福業。有福効驗者。在西而立。無福驗者。在東而立。末後始唱策名。王問。一生作何福業。策即分踈。一生已來。唯誦持金剛般若。法華八部。般若晝夜轉讀。又持齊戒。一日不闕。王聞此言。合掌恭敬。歎言。功德甚深。付主司細檢文簿不錯。將來其典執案諮王。未合身死。王即放還。且遣西行而立。未去之間。有一沙彌。可年十五六。手執一明炬。於策前而過。續後又一沙彌。執明炬而過。策即捉袈裟挽住。願師救弟子。使者錯追將來。蒙王恩澤。檢文簿放還。不知去處。願師慈悲。救護弟子。示其來路。二僧語策。檀越持般若經。轉讀大乘經典。好牢持齋戒。故來救之。師云。我執明炬在前。檀越但從我後。還於六重城門而出。還詣里暗二門。二僧手執明炬。喻如日出。光明皆現。出於六重門外。二僧即語策云。檀越知地獄所以否。報云。不知。二沙彌即舉手指城西北角。更有一大城。相去四里。此是地獄之城。二沙彌云。將檀越於此城觀看。從師至彼。其城高峻。有入城門。並鐵網垂下。有四羅剎。手執鐵叉。侍立左右。二僧云。是地獄之門。一切罪人配入。並從此門而過。即將策入門。可行二百步。見一灰河。其中一切受苦之人。身在河中。唯見其頭。百千萬億猛火熾然燒此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