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玄寂。遂得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聞人畜禽鳥聲。輒知其音。後又發證神通。飛空履水。如步平地。密行殊常。人莫能測。

  隋天台國清寺釋灌頂

  姓吳。臨海章安人。生甫三月。能隨母稱三寶名。七歲出俗。日記萬言。二十進具。謁智者。稟受觀法。研繹既久。頓蒙印可。後隨智者至金陵光宅。聽講法華。又於江陵玉泉。受法華玄義及止觀。晚止會稽稱心精舍。講說法華。時有跨朗籠基超雲邁印之語。貞觀六年八月示寂。室有異香。師化流囂俗。神用無方。每誦經宴坐。常有天花飄墜其側。村人于法龍。去山三十里。染患將絕。其子馳至祈救。師為轉法華經。焚栴檀香。病者遙聞香氣入鼻。應時痊愈。又樂安南嶺。地曰安洲。碧樹清溪。泉流伏溺。人逕不通。師留連愛翫。顧而誓曰。若使斯地坦平。當來此講經。曾未浹旬。白沙遍涌。平如玉鏡。乃講法華金光明。以答靈惠。

  隋靈隱南天竺寺釋真觀

  錢塘范氏。少有奇相。舌紫羅紋。左右手有仙人字。誦法華經。日終一卷。開皇十四年。亢旱。時請講海龍王經。序王既訖。驟雨滂注。縣西靈隱山者。舊曰仙居。師既頭陀石室。眾搆精舍。號南天竺。延師居止。常講法華以為心要。每盥洗遺滴。地不為濡。人皆異之。一日皐亭神請講法華。感神捨宅為寺。

  隋天台釋普明

  本名法京。會稽朱氏。童時即合掌稱佛。忽有僧指詣天台云。彼有初依菩薩。說法化世。大建十四年。因趨台山。事智者。專修懺法。日誦法華。後隨至廬山。於陶侃瑞像閣。行請觀音三昧。正行道間。感異僧為改名普明。因啟智者從之。晚歸國清寺。所居去水遠。師指石曰。此石流泉。不亦快乎。泉即湧出日給千眾。今錫杖泉是也。

  隋天台國清寺釋智越

  南陽鄭氏。少離塵俗。遊方問道。至金陵值智者。北面請業。密傳心要。智者晚歸台嶺。一眾是囑。二十年間。循循善誘。學者歸心。師生平誦法華。計萬餘部。所居之處。瓶水自盈。大業十二年。右脅而逝。天雨異花。一境冥晦。

  隋釋智璪

  臨海張氏。二十即登天台。參智者大師求出家。智者令誦法華。兼修三昧。至二七日夜懺訖。見九頭龍從地涌出。上昇虗空。天明白問。智者曰。此表九道眾生。聞法華經。將來之世。破無明。入法性空耳。後移住寶林寺。專修法華三昧。初夜即有鬼搖撼戶扇。三七日中。每夜如是。以至搥柱破壁。滅燈現狀。師一無所動。惟坐禪誦經而已。第三七日畢。見一青衣童子讚曰。善哉。言訖遂滅。

  隋釋智晞

  頴川陳氏。童年出俗。至台山智者所。稟受禪訣。加修寂定。常居佛隴修禪道場。行法華三昧。時欲搆香臺。香爐峰林木秀異。師欲伐用。眾以神所據為疑。夜夢神送疏云。香爐峰檉栢樹。盡捨給經臺。遂伐之。有僧法雲。欲往峰頂禪坐。師止之曰。卿道力微弱。山神剛猛不宜往。雲不從。甫一夕。神現形驅令還。方悟前旨。深生敬仰。師甞往阿育王寶塔。禮八萬四千拜。貞觀元年。跏趺端坐。仍執如意說法。弟子問當生何所。答云。如吾見夢。當在兜率。儼然如入禪定。空中有絃管聲。良久乃息。

  隋揚州正見寺釋法嚮

  維揚李氏。出家精苦。從智者學。專誦法華。於攝山棲霞寺側。立法華堂。行三昧懺法。三七精進。大獲靈瑞。默而不言。山中猛虎為害。眾設大齋禳之。忽一虎入眾中摶一人去。師高聲呼云。今日專為汝設齋。可放此人。虎即置人而退。既而羣虎數十。大集齋所。眾驚避。師以杖叩羣虎頸為說法。自後遠遁無跡。

  隋釋等觀

  富陽孫氏。受心觀於智者。居天台。常誦法華。貞觀中。赴餘杭。法忍寺。講法敷坐。正旦有王服者至。稱臯亭神來謁。咨受戒法。師即索爐然香。為授菩薩大戒。禮謝而退。

  隋廬山福林寺釋大志

  會稽顧氏。髫齡出家。師事天台智者。開皇十年。來遊廬嶽。住華頂寺。誦法華經。索然閒靜。音聲清轉。眾皆樂聞。後於甘露峰前。建靜觀道場。頭陀為業。孑爾一身。不避虓虎。每投身飼之。虎皆避去。

  隋荊州清溪山釋道悅

  昭丘張氏。出家玉泉寺。器識沉邃。長誦法華。初智者入玉泉。未有鐘磬。於泉源獲怪石一片。懸而擊之。聲響清徹。師每誦經。聲如清流激韻終一卷。扣磬一下。聞者肅然。常步影而食。每留一分以資飛泳。慈善所薰。或飛來肩上。或浮拍手中。祥感非一。

  隋懷州栢尖山寺釋曇詢

  姓楊。華陰人。出家白鹿山。專誦法華。聞龍山雲門寺稠禪師。定山郢匠。振古罕儔。即遙相揖敬。後移住鹿土谷修禪。致枯泉重出。麋鹿遶院。時因講法。暫往雲門。值徑冥霧昏。感山神為之指路。又山行值虎鬥。累時不歇。師執錫分之。以身為翳。虎低頭而散。每入禪定。七日為期。開皇中。賜璽書褒異。

  隋蔚州釋曇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