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白佛言。有小沙彌。與我同修。不識可得生不。佛言。汝本無心念佛。由彼勸汝。汝今宜還益勤淨業。三年後可同來此。至期佛與眾聖。自西來迎。大地震動。天華飄舞。是二沙彌一時俱化。

  善胄

  博野人。勤篤淨業。常見佛大士像放光照身。一夕疾中倐起。合掌祝曰。佛以四十八願攝我有情。必冀此時。如佛本願。已而告眾曰。佛光照我。所願無失。言訖而亡。

  法祥

  住楊都大興國寺三十年。修安養之業。凡有饒益。必用迴向。因在疾。弟子聞師稱佛聲甚厲。又見房西壁有光若鏡。現淨土境相頻伽皷翼。祥倐然而化。

  明瞻

  晚歲克志安養。或譏其遲暮。瞻曰。十念功成。猶得見佛。吾何慮焉。後因疾於興善寺。具齋別道俗。時僕射房玄齡杜如晦皆會焉。日過午。整威儀。遽曰。佛來矣。二大士亦至。竦身合掌而化。

  道綽

  并州汶水人。十四出家。習經論。晚事瓚禪師學禪。後入壁谷玄中寺。曇鸞之舊居也。專志念佛。日以七萬徧為度。勸并汾人念佛。或以豆記所度者。及萬斛。貞觀二年四月八日。集道俗為如來生朝慶會。俄見鸞空中。乘七寶船。謂綽曰。汝淨土堂宇以成。眾復見化佛菩薩飄飄在空。皆忻仰歎異。
  同志道撫者每相見。必指淨土為會。綽亡三日。撫聞之曰。吾常期先行。今乃在後。吾加一息之功。見佛可追矣。即於像前。叩頭陳露。退就其座而化。

  法師善導

  唐貞觀中。見西河綽禪師九品道場講誦觀經。大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修餘行業。迃僻難成。唯此觀門。速超生死。於是勤篤精苦。晝夜禮誦。續至京師。激發四眾。每入室。胡跪念佛。非力竭不休。雖時寒冰。亦須流汗。出則為人演說淨土法門。三十餘年。不暫睡臥。般舟行道。方等禮佛。護持戒品。纖毫不犯。好食送厨。粗惡自奉。乳酪醍醐。皆不經口。凡有襯施。用寫彌陀經十萬卷。畫淨土變相三百壁。壞寺廢塔。所至修營。然燈續明。常年不絕。三衣瓶鉢。不使人持。行不共眾。恐談世事。長安道族。傳授淨土法門者。不可勝數。從其化者。至有誦彌陀經十萬至五十萬卷者。念佛日課萬聲至十萬聲者。或得入念佛三昧往生淨土者。莫能紀述。或問念佛生淨土邪。師曰。如汝所念。遂汝所願。乃自念一聲。有一光明。從其口出。十至於百。光亦如之。其勸世偈曰。漸漸鷄皮鶴髮。看看行步龍鍾。假饒金玉滿堂。豈免衰殘老病。任是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後謂人曰。此身可厭。吾將西歸。乃登柳樹。向西祝曰。願佛接我。菩薩助我。令我不失正念。得生安養。言已投身而化。高宗知其事。賜寺額曰光明。世傳彌陀化身。而立為蓮社二祖云。

  智琰

  居武邱。集僧俗修淨業觀想。每月一集。五百餘人。後於病中。見梵僧手執寶瓶。前謂之曰。吾無邊光也。卻後淨土所稱功德寶王乃我爾。琰與寺眾論曰。無邊光勢至大士。功德寶王其成佛之號也。我其西歸乎。其夕竟亡。

  神素

  居蒲州。講阿毗曇成實論。願早登安養。後病中。令弟子讀觀經。靜坐而聽。既畢。唱佛大士號。始終數番。至中夜。安坐而化。

  功逈

  浚儀人。行普賢懺。身不倚者三十年。一日普賢來。乘六牙象。地皆銀色。晚年專講法華。每至藥草喻品。天輒降雨。又撰佛地論疏。願迴所詮之益。得生淨土。疏成。五色異光照其室。逈曰。得於此時乘光見佛。願足矣。乃繫念西想。不食而化。

  道昂

  平時修淨土業。一日升高座。誡飭徒眾。遽揖曰。彼天眾何雜沓而來。天道由來非吾願。若淨土相迎。即聞命矣。因瞑目久之曰。阿彌陀佛光明照我。諸化菩薩又來會此。於是奉爐叩首陳慶。忽爐墜而化。

  善道

  臨淄人。入大藏。信手探卷。得觀無量壽佛經。乃專修十六妙觀。及往廬山。觀遠公遺跡。豁然增思。後遁跡終南。修般舟三昧數載。親寶閣瑤池宛然在目。復往晉陽。從綽禪師。授無量壽經。入定七日。綽請觀所生處。道報曰。師當懺悔三罪。方可往生。師甞安佛像。在簷牗下。自處深房。此一罪也。當於佛前懺。又甞役使出家人。此二罪也。當於四方僧前懺。又因造屋多損蟲命。此三罪也。當於一切眾生前懺。綽靜思往咎。池心悔謝。久之。道因定出。謂綽曰。師罪滅矣。後有白光來照之時。是往生相也。道行化京師。歸者如市。忽微疾。即掩室怡然而逝。異香天樂。向西而隱。

  惟岸

  并州人。常修十六觀門。曾因出觀。見觀音勢至現於空中。岸頂禮雨淚曰。幸由肉眼。得覩聖容。所恨世無傳焉。倐有二人。稱善畫聖相。既就。人亦俱失。乃謂弟子曰。吾西行其時也。有從我者乎。一小童曰。惟師之命即往。白父母。歸寺沐浴。至像前趺坐而化。岸撫其背曰。汝何先吾而行。即令弟子助聲念佛。仰目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