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欲令眾山皆響。元嘉二十四年卒。春秋六十九。

  雷次宗

  字仲倫。豫章南昌人。博學明詩禮。入廬山。預蓮社。立舘東林之東。元嘉十五年。召至京師。立學舘鷄籠山。置生徒百員。除給事中。不拜。久之還南昌。公卿祖道以送。學子侄書曰。吾童稚之年。已懷遠略。弱冠託廬山。事釋和上。遊道餐風。二十餘載。淵匠既傾。復與汝曹。歸耕先壟。山居谷飲。忽復十年。及今未老。尚可厲志。成西歸之津梁。自今以往。家務大小。一勿見關。二十五年。召拜散騎常侍。不就。復徵詣京師。築室鍾山。謂之招隱舘。每自華林園。入延賢堂。為太子諸王講禮經。是年無疾而卒。春秋六十三。子肅之頗傳素業。官至豫章郡丞。

  闕公則

  入廬山白蓮社。既逝。有同社人。至洛陽白馬寺。夜中為公則修忌祭。忽一時林木殿宇皆作金色。空中有聲曰。我是闕公則。祈生極樂國。今已得生矣。言訖無所見。

  庾銑

  新野人。梁武帝召為黃門侍郎。不赴。六時念佛。一夕見道人自稱願公。呼銑為上行先生。授香而去。四年願公復至。遂化去。空中言上行先生已生安養。

  高浩象

  東平人。杜門靜坐。專誦無量壽經。觀中汎紅蕖於玉沼。初未見佛。乃即華上傾心致敬。遙睇佛之金容。光輝遠映。一夕見眾菩薩來迎。奄忽而化。

  宋蒲

  隋時恒州人。念佛以小豆記數。滿三十石。設齋慶讚。佛二大士化作三僧。至會乞食。滿曰。弟子願生西方。師來赴食。深副本心。事畢即見天花異香乘空而行。未久滿遂面西坐化。

  李白

  字太白。作金泥畫西方淨土變相并序云。我佛金天之西。日沒之所。去中華十萬億剎。有極樂世界焉。彼國之佛。身長六十萬億由旬。眉間白毫。向右宛轉。如五須彌山。目光清白。若四海水。端坐說法。湛然長存。沼明金沙。岸列珍樹。羅網彌覆。欄楯周張。硨磲瑠璃。為樓殿之飾。玻瓈瑪瑙。耀階砌之榮。皆諸佛所證。無虗言者。若已發願。未及發願。若已當生。未及當生。精念七日。必生其國。功德罔極。灼然難名。讚曰。向西日沒處。遙瞻大悲顏。目淨四海水。身光紫金山。勤念必往生。是故稱極樂。珠網珍寶樹。天花散香閣。圖畫了在眼。願託彼道場。以此功德海。冥佑為舟梁。八十億劫罪。如風掃輕霜。庶觀無量壽。長覩玉毫光。

  白居易

  號香山居士。官太子太傅。初勸一百四十八人。結上生會。行念慈氏名。坐想慈氏容。願當來世必生兜率。晚歲風痺。遂專志西方。祈生安養。畫西方變相一[車*丑]。為之願曰。極樂世界清淨土。無諸惡道及眾苦。願如我身病苦者。同生無量壽佛所。一夕念佛。坐榻上。倐然而逝。

  韋文晉

  位觀察使。建西方道場。念佛發願。一日正念佛中。忽面西加趺而化。異香滿室。內外皆聞。

  并州汾陽老人

  於法忍山。借房止宿念佛。忽大光徧照。人見其登蓮臺而去。

  鄭牧卿

  榮陽人。舉家念佛。唐開元中。病篤。有勸進魚肉者。確乎不許。手執香爐。求願往生。忽異香蔚充。奄然長逝。舅尚書蘇頲。夢寶池蓮開。牧卿坐其上。

  張元祥

  長安人。常念佛不輟。一日催家人云。西方聖人。待我齋畢。同往淨土。及事訖。果索香火。加趺面西而化。

  李知遙

  長安人。率眾為五會念佛(唐大歷中。法照師於衡州。開五會念佛。今李知遙為五會。應是師法於法照。五會者。當是五日為一會也)。忽出堂向空頂禮。空中有聲云。報汝李知遙。功成果自招。引君往淨土。同汝上金橋。即就床端坐而化。天香郁然。

  馬子雲

  唐時舉孝廉。為涇縣尉。押租綱。赴京。遇風船溺。被繫。乃專心念佛。五年後。遇赦。因入南陵山寺。持一食齋。忽謂人曰。吾一生坎軻。遂精持內教。今西方業成。行當往生安養。明日沐浴新衣。端坐合掌。異香滿戶。喜曰。佛來迎我。言畢而沒。

  于昶

  唐天后朝。任并州錄事。晝決曹務。夜決冥司。每知灾咎。陰為之備。都不形言。凡六年。丁母艱。持金剛經。更不復為冥吏。至八十四。將終。忽聞奇香。遽謂左右曰。有聖人迎我往西方。即念佛而沒。

  元子才

  居潤州觀音寺。誦彌陀經念佛。忽小疾。夜聞空中香氣樂音。似有人言。粗樂已過。細樂續來。君當行矣。念佛而化。異香數日不散。

  元子平

  依京口觀音寺。念佛誦經。忽聞空中音樂。即西向坐化。異香數日不絕。

  張抗

  仕石晉。為翰林學士。課大悲呪十萬遍。願生西方。一日寢疾。唯念佛號。忽謂家人曰。西方淨土。祇在堂屋西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