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作觀。行倦則趺坐以觀佛。坐出則經行以稱名。苟於四威儀中。修之不間。往生淨土必矣。二助行亦有二。一世間之行。如孝順父母。行世仁慈。慈心不殺。具諸戒律。一切利益之事。若能迴向西方。無非助道之行。二出世之行。如六度萬行種種功德。讀誦大乘。修諸懺法。亦須以迥向心而助修之。無非淨土行也。更有一種微妙助行。當歷緣境處處用心。如見眷屬。當作西方法眷想。以淨土法門而開導之。令輕愛以一其念。永作將來無生眷屬。若生恩愛時。當念淨土眷屬。無有情愛。何當得生淨土。遠離此愛。若生嗔恚時。當念淨土眷屬。無有觸惱。何當得生淨土。得離此嗔。若受苦時。當念淨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若受樂時。當念淨土之樂。無央無待。凡歷緣境。皆以此意而推廣之。則一切時處。無非淨土之助行也。第三願者。淨土舟航。要以信為柁。行為篙櫓檣纜。願為風帆。無柁則無所指南。無篙櫓檣纜則不能運行。無風帆則不能破浪疾到。故次行以明願也。第願有通別。有廣狹。有徧局。通如古德所立迥向發願文。別則各隨己意。廣謂四宏。上求下化。狹謂量力決志往生。局如課誦有時。隨眾同發。徧則時時發願。處處標心。但須體合四宏。不得師心妄立。如此三法。可以期生淨土速覲彌陀。一切淨土法門。舉不外於是矣。燈每歲修四三昧。身先率眾。精進勇猛。註楞嚴維摩等經。凡染翰。必被戒衲。前後應講席七十餘期。年七十五。預知時至。手書妙法蓮華經五字。復高唱經題者再。泊然而寂(法華持騐淨土法語)。

  古松

  古松。山西平陽人。幼出家於五臺山羅睺寺。得念佛三昧。山多虎。松為說戒。命以名。虎遂不復傷人。呼輒至。萬歷十三年。至京口。建淨業禪林。時潛深谷。坐樹下入定。居三十九年。一日合掌舉手。別眾而逝。入龕。未建塔也。崇禎四年四月八日。龕中忽現五色光。啟龕。見松趺坐端凝。貌如生 大清順治十五年十月二日。再現寶光。異香滿室。三日方止(鎮江府志)。

  仲光

  仲光。字法雨。號佛石山儂。錢塘戴氏子也。母夢僧以伽黎覆體而光生。自幼惡聞腥羶。年十四。投靜明師剃染。十八。受戒於雲棲。歷遊講肆。習天台教觀。深入一乘。萬歷二十二年。謁紫柏禪師於金陵。親承授記。還武林。至十八澗中。愛其林壑幽異。誅茅壘石。搆一小舍。一日掘地得殘碑。知為古理安寺。因重建焉。衲子競集。遂成叢林。光隨機引導。於禪堂外別開念佛堂。會憨山清公至。相與商立規制。分十二時。人均六班。班各六時。經行唱佛。禮拜迥向。餘各靜坐。隨聞默念。或習觀門。動靜兩得。崇禎九年七月十五日。忽示微疾。謂弟子曰。今日晴朗。吾欲遠去。弟子曰。師病欲何往。光曰。汝謂我病邪。扶杖出寢室趺坐。集眾囑付後事。適有蔡居士至。光撫掌笑曰。居士證明。餘不及待也。因書偈曰。一句彌陀五十年。分明掘地討青天。而今好箇真消息。夜半鐘聲到客船。書畢。顧視左右。投筆而逝(淨土全書理安寺紀)。

  金童廟僧

  金童廟僧者。遺其名。廟在常熟北門。僧日持一版擊於街巷。高聲唱無常迅速。一心念佛。眾不甚異之。崇禎十三年三月。徧辭諸鄰舍曰。好念佛。老僧去矣。人莫解其故。次日拈香佛前。合掌稱佛名。端坐而逝(淨土約說後跋)。

  海寶

  海寶。不詳其所出。居常州天寧寺。貌甚樸。人與語不答片言。唯嘻笑而已。破衲滿蟣虱。暇則席地對佛。拈虱上下。不離其身。常募錢買蔬腐供寺僧。又積施金。懇眾誦經禮懺。己則念佛迥向。歷年如是。崇禎間。翰林鄭胙長。約寶朝南海。已而却之。發棹後。常見寶在陸前行。追之不及。迨登山入殿。寶又在焉。遣使要師同回。復不得。鄭抵郡。即詣寺候寶。弟子云。師沈臥一月餘。昨方起耳。鄭述其神異。郡人由此欽信。一日趺坐。念佛而化(淨土晨鐘)。

  大雲

  大雲。字萬安。姓郭。仁和人。出家永慶寺。受具於雲棲。居北郊。篤志淨業。相依者眾。募建吉祥寺。寮宇燦然。遂成叢席。共住規約。一秉雲棲之制。未幾示微疾。即絕飲食。專稱佛號。閱一月。或有往省之者。雲曰。彌陀不念。念我何為。臨終。語弟子智經曰。為我灑掃。佛來迎矣。趺坐念佛而逝。年五十九(靈峯宗論)。

  無名僧

  無名僧者。居湖廣黃州。專持阿彌陀佛。晝夜不輟。隨所見皆稱阿彌陀佛。崇禎十六年。總兵黃鼎守州城。僧大聲唱佛。衝其導。執之。適張獻忠攻黃州。僧坐城上。夜間高聲唱佛。軍士不得睡。恨之。縛投城下。俄而復在城上唱佛。如是四次。每東城下。西堂上。南城下。北城上。總兵聞之。始敬禮焉。黃州大饑。人相食。僧出城外。饑民持刀乞僧捨身。僧解衣示眾云。俟我念佛千聲。即食我。稱至三百聲。眾急欲加刃。忽有神兵從空中來。飢民驚散。而僧已在城中矣。山中獵人得一大虎。僧欲贖放之。獵人索三十金。僧止得四金。獵人云。汝能執虎耳三匝。則與汝虎。僧授記虎。執虎耳三匝。遂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