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三聖尊號。及智者號。各百餘聲。復為弟子說三觀法門。言畢而終(佛祖統紀)。

  壽洪

  壽洪。汾陽人。常勤持念。求生西方。將亡。兜率天童子來迎。洪曰。我心期西往。不生天上。即令眾唱佛。遽云佛從西來矣。言訖而化(佛祖統紀)。

  道綽

  道綽。姓衛。并州汶水人。年十四出家。習經論。又事瓚禪師學禪。後居汶水石壁谷元中寺。曇鸞法師之所立也。綽慕鸞法師淨土之業。於是潛心觀想。坐常向西。六時禮敬不缺。念佛日以七萬計。有僧定中覩西方靈相。見綽手持數珠。赩如七寶山。他諸瑞應。未可殫述。綽為眾講無量壽經觀經幾二十遍。聽講者各揑珠。稱佛號。若潮汐聲。或時散席。響彌林谷。平時激勸淨業。理致泉湧。勸人攝慮靜緣。一心念佛。著淨土論二卷。統該龍樹天親。邇及慧遠曇鸞文句。詞旨切要。當世重之。貞觀二年。眾咸見鸞法師坐七寶船上。謂綽曰。汝淨土堂成。但餘報未盡耳。又見化佛住空。天華下散。眾皆忻仰歎異。綽自此報力愈強。容色盛發。道俗嚮風者日眾。年八十餘卒。時有釋道撫者。與綽同志。每相見。必指淨土為期。綽亡三日。撫聞之曰。吾常期先行。今乃在後。吾加一息之功。可追而及矣。於佛像前叩頭祝願。退就座而化(續高僧傳佛祖統紀)。

  僧衒

  僧衒。并州人。本學該通。解行相副。年九十六。見道綽禪師著安樂集。講觀經。始迴心念佛。恐壽將終。日夜禮佛一千拜。念佛八九萬聲。於五年間。一心無怠。後有疾。告弟子曰。阿彌陀佛來。授我香衣。觀音勢至。行列在前。化佛徧滿虗空。吾其行矣。言訖而終。七日異香不散。時有啟芳圓果二法師。目擊斯事。乃於藍田縣悟真寺。一夏結期。念阿彌陀佛。共折一楊枝。置觀音手中。祝曰。若得生淨土者。願七日不萎。至期益鮮翠。芳果慶扑。晝夜觀念不捨。閱五月。於觀想中覺身臨寶池。見觀音勢至。坐二大寶蓮華。有千萬蓮華。彌滿其間。阿彌陀佛從西來。坐一最大蓮華。光明映照。芳果作禮問曰。閻浮提眾生。依經念佛。得生此否。佛言。勿疑。定生我國也。又聞釋迦世尊與文殊菩薩讚法華經。其前有三道寶階。其一白衣。其二僧俗相半。其三唯僧也。云皆是念佛人。來生此矣。芳果既出定。歷與其徒言之如此(宋高僧傳)。

  普明

  普明。姓衛。蒲州安邑人。年十三出家。周遊肆席。大業四年。召入大禪定道場。武德元年。住蒲州仁壽寺。每日常誦戒本一遍。金剛般若二十遍。六時禮懺。所有善根。迴向淨土。如是終其身。凡造檀像數十龕。寫金剛般若千餘部。講涅槃八十餘遍。攝論勝鬘諸經論。不記其數。年八十六。卒於住寺(續高僧傳)。

  二沙彌

  汶州二沙彌。不知何許人。同志念佛。經五年。長者先亡。至淨土。見佛白言。有小沙彌與我同修。可得生否。佛言。由彼勸汝。汝方發心。汝今可歸。益修淨業。三年後當同來此。至期。二人見佛與聖眾。自西而來。大地震動。天華飄舞。一時同化(佛祖統紀)。

  德美

  德美。姓王。清河臨清人。年十六出家。十九剃染。隋開皇中。觀化京師。受持戒律。日以禮懺為務。常誦萬五千佛名。大業中。住京師慧靈寺。普興福業。多諸感應。唐武德初。居會昌寺。於院西造懺悔堂。行般舟三昧。終夏不坐。或止口過。三年不言。或行不輕。通禮七眾。斷絕世想。專念西方。持佛號終身不輟。貞觀十一年十二月。忽合掌念佛而卒。年六十三(續高僧傳)。

  慧滿

  慧滿。姓梁。雍州長安人。七歲出家。明慎威儀。遊講四方。貞觀中奉勅住宏濟寺。專宏律訓。獎勸僧徒。嘗願生安養。浴僧為業。貞觀十六年四月二十日。微疾。自知將盡。出所用物。盡歸常住。正坐繩牀。召寺眾訣別而終。年七十五(續高僧傳)。

  神素

  神素。姓王。安邑鳴條人。少興道傑齊名。每相攜問道。遊學講肆。大業四年。傑公停講素繼之。講阿毗曇成實論。共六十餘座。貞觀二年。主棲巖。十七年二月二十三日卒於山。年七十二。素一生行業。屬想西方。臨終日。召大眾與別。跏趺正坐。令讀觀音經兩遍。一心靜聽。自稱南無阿彌陀佛。如是五六聲。又令一人唱餘人和。迄夜。端坐儼然。視之逝矣。是夕仁壽寺智寬法師夜坐。如見素來告別。囑以護持正法。報如來恩。及旦。始知素示寂云(續高僧傳)。

  明瞻

  明瞻。姓杜。恒州石邑人。少有超世之志。年十七。州縣舉為進士。不就。投飛龍山應覺寺出家。隋初。居京師。屢主法座。唐貞觀初。詔入內殿。昇御牀。食訖。廣論明君御世之術。以慈護為宗。上大悅。下詔年三月六。普斷屠殺。竝於行陳之所。廣建佛寺。瞻私以施物。歲飯千僧。書寫大乘經論。後入太乙山智炬寺而隱焉。晚歲。刻志安養。或譏其遲暮。瞻曰。十念功成。猶得見佛。吾何慮乎。貞觀二年冬。遇疾。自知時至。就京邑興善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