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廬山集。高僧傳。及晉宋史依悟本。再為補治。一事不遺。自茲可為定本矣。

  百二十三人傳
  曇翼

  餘杭人。初入廬山依遠公。後往關中。見羅什東還會稽入秦望山誦法華經十二年。感普賢大士化女子身。披采服。[打-丁+(崔/乃)]筠籠。一白豕大蒜兩根。至師前曰。妾入山采薇(上采服五采也彩俗下采薇采取也作採俗)。日已斜。豺狼縱橫。歸無生理。敢托一宿。師却之力。女復哀鳴不已。遂令居草床上。夜半號呼腹疼告師按摩。師辭以持戒。不應手觸。女號呼愈甚。師乃以布裹錫杖。遙為按之。翌日女以采服化祥雲。豕變白象蒜化雙蓮。凌空而上。謂師曰。我普賢菩薩。特來相試。郡太守孟顗聞于朝。勑建法等寺(今天衣寺)。初餘杭山沙門法志。常誦法華。有雉巢于菴側。翔集座隅。若聽受狀。如是七年。一日忽燋悴。志曰。汝能聽經。必生人道明旦雉殞。即為[療-(日/小)+土]之。夜夢童子拜曰。因聽經得脫羽類。今生山前王氏。後其家設齋。志方踵門。兒曰。我和尚來也。志撫之曰。汝我雉兒也。解衣視掖下有雉毳三莖。七歲令入山出家。十六落髮以掖有毳。因名以翼。

  曇邕

  楊氏。關中人。形長八尺。雄武過人。南來廬山依師遠公。內外典籍。無不綜習。立茅屋于山西以自居。止有弟子曇果。澄思禪門。一夕夢山神求受戒法。果曰。家師在此。可往求之。邕忽見一人著袷衣。風神端雅。從者三十人。乞授戒。師以果先夢。知是山神。乃為說法授五戒畢。神以外國二鋤為嚫。禮謝而去。師後往荊州行化。卒于竹林寺。

  僧濟

  入廬山問道。精悟深要。遠公歎曰。紹隆大法。其在汝乎。及在疾。遠公以燭遺之曰。汝可馮此建心安養。師執燭停想。延僧誦淨土經。至五更。以燭授弟子元弼。隨僧行道。頃之覺自秉一燭浮空而行。見阿彌陀佛接至于掌。徧事諸佛。須臾而覺。喜曰吾以一夕觀念。便蒙接引。明日復于空中。見佛菩薩。謂弼曰。佛來也。即舉首西顧。一息而終。時方炎歊。體三日不變。異香郁然。

  慧恭

  豫章豐城人。與僧光慧堪慧蘭同志為學。光等學力不逮恭。而于淨土繫想則過之。蘭謂恭曰。君雖力學博聞。豈不知經云。如聾奏音樂。悅彼不自聞。恭曰。學不可已。孰能未死昧昧如癡哉。後七年。蘭等先逝。去時並有奇應又五年恭病且篤曰。大道沿洄。何時可止。死生去來吾何歸哉。于是叩頭雨泣。誓心安養。念不少間。忽見無量壽佛。以金臺前迎。恭乘其上。見蘭等于臺上光明中而告之曰。長老受生。已居上品。五等不勝慰喜。但恨五濁淹延相依之晚耳。恭于是日告眾。欣然奮迅而滅。義熈十一年也(廬山集有恭道人臨終感應事)。

  法安

  初依遠公為弟子。妙善講說。兼習禪業。律身持戒。為行尤精。義熈中。新陽邑社有暴虎居神廟樹下。前後害民以百數。安遊其村。居民皆早閉門。乃之樹下禪坐。須臾虎負人至。見安驚喜跳伏。安乃為說法授戒。有頃而去。明旦居民見安。謂是神人。相率禮敬。因改神廟。立寺宇。請安居之。左右田園。並舍為寺業。常欲畫像須銅青。慮不可致。忽夢一人跪床前云。此下有銅鐘。窹即掘之。果得二鐘。取青成像。而以銅助遠公鑄佛。後不知所終。

  闕公則

  入廬山白蓮社。既逝。有同社人至洛陽白馬寺。夜中為公則脩忌祭。忽一時林木殿宇。皆作金色。空中有聲曰。我是闕公則。祈生極樂國。今已得生矣言訖無所見。

  陸脩靜

  吳與人。蚤為道士。置館廬山。時遠法師居東林。其處流泉匝寺。下入于溪。每送客過此。輙有虎號鳴。因名虎溪。後送客。未甞過獨陶淵明與修靜至。語道契合。不覺過溪。因相與大咲世傳為三咲圖。宋泰始三年。羽化于京師。賜諡簡寂。以故居為觀(雲笈七籤本傳云元徽五年化)。

  不入社諸賢傳
  陶潛

  字淵明(一字元亮)。晉大司馬侃之曾孫。少懷高尚。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時人以為實錄。初為建威參軍。謂親朋曰。聊欲絃歌為三徑之資。執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歎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耶。解印去縣乃賦歸去來。及宋受禪。自以晉世宰輔之後。恥復屈身異代。居尋陽柴桑。與周續之劉遺民並不應辟命。世號尋陽三隱。甞言夏月虗閒。高臥北窻之下。清風颯至。自謂羲皇上人。性不解音。畜素琴一張。絃徽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絃上聲。甞往來廬山。使一門生。二兒舁籃輿以行。時遠法師與諸賢結蓮社。以書招淵明。淵明曰。若許飲。則往。許之。遂造焉。忽攢眉而去。宋元嘉四年卒。世號靖節先生。

  謝靈運

  祖玄有功晉室。靈運為康樂公主孫。襲封康樂公。文章為江左第一(應為江右指金陵也)甞着木屐上山則去前齒。下山則去後齒。尋山陟嶺。必造幽峻。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