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未尝老,未尝死。以兵强天下,壮亦甚矣,能无老乎。
  夫佳兵者不祥,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佳犹云嘉之也。不祥谓无吉庆而有凶灾也。不处谓不肯以此处身也。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此指言不处之实,不处平日所贵之位而处所不贵之位,不肯于用兵之位处身也。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谓其杀人乃凶灾之器,非吉庆人所用之器也。恬者,不欢愉,淡者,不浓厚,谓非其心之所喜好也。为上谓不好用兵,乃为可尚也。胜而不美谓兵虽得胜,亦不肯以为美事。
  美之者是乐杀人也。乐杀人者,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此推言不美。若以战胜为美事,是以杀人为乐也,不可以得志于天下,要终而言之以示戒。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处左,上将军处右。
  此又申言上文不处之意。
  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主之。
  此又申言上文不美之意。
  右第二十六章
  道常无名。
  此言道也。
  朴虽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
  朴指道,言道弥满六合,而敛之不盈一握,故曰小。至尊者道,故人之体此道者,可以君天下而天下不敢臣之。侯谓一国之君。王谓天下之君。若能守此道,则万物尊之为主而将自宾矣。自者,非我欲其如此,而彼自如此也。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道之功普遍于天下,譬如天地之气相合而降为甘露,虽无人使令之,而自能均及于万物。万物生畜于此道之中,故有道者可以为万物之主,而万物咸宾焉。苏氏曰:甘露被于万物,无不均徧。圣人体道以应诸有,亦如露之无不及者,故能宾万物也。
  始制有名,
  此言德也。始者,道也。制,制作也。犹言为也。有名者德也。道无名,自道而为德,则有名也。
  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道之无名而为德,则名亦既有矣,故人之用此德者,当知止于德,不可再降而下也。将犹晋人将无同之将,辞之不迫者也。老子以道为上德,言在德之上,以仁为下德,言在德之下也。又言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七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故专言道德而槌提仁义,盖以仁义下于德也。此章言德而曰夫亦将知止,其意若曰自无适有,当知至于德而止,不可再适也。德之有名,已下于道,复下于德可乎?知止于德,则犹未远于道也。不殆,不穷匮也,谓可长久不敝坏也。苏氏曰:圣人岂徇名而忘朴,逐末而丧本哉,是以乘万变而不殆也。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
  上文言自无而有,当止于德。此又言自有而无,当复于道。盖道之在天下,犹江海为众流之所归。德者犹溪谷之众流,德而复归于道,则犹溪谷之会同于江海。
  右第二十七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智能知人,徇外之智尔。能自知则内能尽性也,故谓之明。有力能胜人,恃外之力尔。能自胜则内能克己也,故谓之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能尽性而又能达于命,则无所歆羡而常有余,惟明者能之。能克己而又能勇于善,则有所秉持而常无怠,惟强者能之。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惟明惟强,则见真守固,逮至查滓消融,功用纯熟,思为俱泯,神化脗合。住世之时,各随所在而此心不失,始终如一,故谓之久。厌世之后,虽去其宅而此心常存,古今不二,故谓之寿。
  右第二十八章或曰:老子之道以昧为明,以弱为强,而此章言明言强,何也?曰:老子内非不明,外若昧尔。内非不强,外示弱尔。其昧其弱,治外之药。其明其强,治内之方。并行而不相悖也。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泛,广也,谓如水之泛滥洋溢。道之广无所不在,或左或右,随处而有,取之左右,无所不可也。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居。
  恃,赖也。生谓春生之始,万物赖道以生,而道则无言,前章云万物作而不辞是也。功成谓冬藏之时#2,宰物之功既成,而道不居其功也。
  衣被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矣。
  此申言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春生之时,道普徧万物,如以衣衣之,以被被之,所谓元亨播羣品,元亨诚之通,而道不自为之主。常无欲谓其无心也。此一本之散为万殊,乃道之分而至小者,其可名之于小矣乎?盖不可也。若其可名,则非不辞,不为主,常无欲之道矣。○衣去声。
  万物归焉而不知主,可名于大矣。
  此申言功成而不居。冬藏之时,万物反本复命,会归于一,所谓利贞固灵根,利贞诚之复,而物亦不知其孰主之。此万殊之合为一本,乃道之总而至大者,其可名之于大矣乎?盖不可也。若其可名,则非不居功,不知主之道矣。或疑不知主之下脱常无名三字,可名于小矣、可名于大矣二句,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