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文子周尹文撰 金山钱氏校本
  钦定四库全书提要
  原序
  
  大道上
  大道下
  校勘记附逸文
  
  逸文
  钦定四库全书提要
  
  尹文子一卷。周尹文撰。前有魏黄初末山阳仲长氏序。称条次撰定为上下篇。文献通考作二卷。此本亦题大道上篇。大道下篇。与序相符。而通为一卷。盖后人所合并也。庄子天下篇。以尹文。田骈并称。颜师古注汉书。为齐宣王时人。考刘向说苑。载文与宣王问答。颜盖据此。然吕氏春秋又载其与湣王问答事。殆宣王时人。至湣王时犹在欤。其书本名家者流。大旨指陈治道。欲自处于虚静。而万事万物。则一一综核其实。故其言出入于黄老申韩之间。周氏涉笔谓其自道以至名。自名以至法。盖得其真。晁公武读书志以为诵法仲尼。其言诚过。宜为高似孙纬略所讥。然似孙以儒理绳之。谓其淆杂。亦为未允。百氏争鸣。九流并列。各尊所闻。各行所知。自老庄以下。均自为一家之旨。读其文者。取其博辨闳肆足矣。安能限以一格哉。序中所称熙伯。盖缪袭之字。其山阳仲长氏。不知为谁。李献臣以为仲长统。然统卒于建安之末。与所云黄初末者不合。晁公武因此而疑史误。未免附会矣。
  原序
  
  尹文子者。盖出于周之尹氏。齐宣王时。居稷下。与宋钘。彭蒙。田骈。同学于公孙龙。公孙龙称之。着书一篇。多所弥纶。庄子曰。不累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于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之。以此白心。见侮不辱。此其道也。而刘向亦以其学本于黄老。大较刑名家也。近为诬矣。余黄初末始到京师。缪熙伯以此书见示。意其玩之而多脱误。聊试条次。撰定为上下篇。亦未能究其详也。山阳仲长氏撰。
    大道上
  
  大道无形。称器有名。名也者。正形者也。形正由名。则名不可差。故仲尼云。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也。大道不称。众有必名。生于不称。则群形自得其方圆。名生于方圆。则众名得其所称也。大道治者。则名。法。儒。墨自废。以名。法。儒。墨治者。则不得离道。老子曰。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宝。是道治者。谓之善人。藉名。法。儒。墨者。谓之不善人。善人之与不善人。名分日离。不待审察而得也。道不足以治则用法。法不足以治则用术。术不足以治则用权。权不足以治则用势。势用则反权。权用则反术。术用则反法。法用则反道。道用则无为而自治。故穷则徼终。徼终则反始。始终相袭。无穷极也。有形者必有名。有名者未必有形。形而不名。未必失其方圆白黑之实。名而不可不寻。名以检其差。故亦有名以检形。形以定名。名以定事。事以检名。察其所以然。则形名之与事物。无所隐其理矣。名有三科。法有四呈。一曰命物之名。方圆白黑是也。二曰毁誉之名。善恶贵贱是也。三曰况谓之名。贤愚爱憎是也。一曰不变之法。君臣上下是也。二曰齐俗之法。能鄙同异是也。三曰治众之法。庆赏刑罚是也。四曰平准之法。律度权量是也。术者。人君之所密用。群下不可妄窥。势者。制法之利器。群下不可妄为。人君有术。而使群下得窥非术之奥者。有势。使群下得为非势之重者。大要在乎先正名分。使不相侵杂。然后术可秘。势可专。名者。名形者也。形者。应名者也。然形非正名也。名非正形也。则形之与名。居然别矣。不可相乱。亦不可相无。无名。故大道无称。有名。故名以正形。今万物具存。不以名正之则乱。万名具列。不以形应之则乖。故形名者。不可不正也。善名命善。恶名命恶。故善有善名。恶有恶名。圣贤仁智。命善者也。顽嚚凶愚。命恶者也。今即圣贤仁智之名。以求圣贤仁智之实。未之或尽也。即顽嚚凶愚之名。以求顽嚚凶愚之实。亦未或尽也。使善恶尽然有分。虽未能尽物之实。犹不患其差也。故曰名不可不辩也。名称者。别彼此而检虚实者也。自古至今。莫不用此而得。用彼而失。失者。由名分混。得者。由名分察。今亲贤而疏不肖。赏善而罚恶。贤不肖善恶之名宜在彼。亲疏赏罚之称宜属我。我之与彼。又复一名。名之察者也。名贤不肖为亲疏。名善恶为赏罚。合彼我之一称而不别之。名之混者也。故曰名称者。不可不察也。语曰。好牛。又曰。不可不察也。好则物之通称。牛则物之定形。以通称随定形。不可穷极者也。设复言好马。则复连于马矣。则好所通无方也。设复言好人。则彼属于人也。则好非人。人非好也。则好牛好马好人之名自离矣。故曰。名分不可相乱也。五色。五声。五臭。五味。凡四类。自然存焉天地之间而不期为人用。人必用之。终身各有好恶而不能辩其名分。名宜属彼。分宜属我。我爱白而憎黑。韵商而舍徵。好膻而恶焦。嗜甘而逆苦。白黑。商徵。膻焦。甘苦。彼之名也。爱憎。韵舍。好恶。嗜逆。我之分也。定此名分。则万事不乱也。故人以度审长短。以量受多少。以衡平轻重。以律均清浊。以名稽虚实。以法定治乱。以简治烦惑。以易御险难。以万事皆归于一。百度皆准于法。归一者。简之至。准法者。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