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道錄卷之五十二
  信
  父子之信
  《唐書》,太宗文武大聖皇帝,諱世民,高祖第二子,母日太穆皇后竇氏,隋開皇十八年十二月戍午生於武功之別館。年始四歲,有書生謁高祖曰:公,貴人也。見太宗曰: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年將二十,必能濟世安民矣。高祖因採其言命之,名曰世民云。
  錄曰:孟子曰: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問又有名世者。自漢高至唐,五百餘年矣。中更晉、宋、齊、梁、陳,篡弒者六七,作朝廷無百年之運,四海有爪分之擾。至隋甫能一之,然亦以篡始,鈴以篡終。皇矣之鑒,欲致者屢矣。此濟世安民之言,確然可信,不鈴徵諸異人,而實本於理數也。
  貞觀十七年,詔長孫無忌、房玄齡、李勣與褚遂良定策,立晉王治為皇太子。時有飛雉十數集宮中,太宗問:是何祥也。遂良曰:昔晉文公時,有振子化為雉,雌嗚陳倉,雄嗚南陽。振子曰:得雄者王,得雌者霸。文公遂雄諸侯,始為寶雞祠。漢光武得其雄,起南陽,有四海。陛下本封秦,故雌雄並見,以告明德。帝悅曰:人之立身,不可以無學。遂良,所謂多識君子哉。授太子賓客。
  錄曰:良豈不知晉王之小字哉。飛雉之集,太子之瑞也。晉王,名治,小字雉奴,顧謂告秦明德迂矣哉。此天與之信,不待諄諄然命之也。
  天后時,睿宗為皇嗣,公卿希復得見,太常工人安金藏給使得進。俄有誣皇嗣異謀者,后詔來俊臣問狀,左右畏慘楚,欲引服,金藏大呼曰:公不信我言,請剖心以明皇嗣不反也。引佩刀自刺腹中,腸出被地,眩而仆。后聞大驚,輿致禁中,命醫內腸,褫桑楮扶之,閱夕而蘇,乃臨視嘆曰:吾有子不能自明,不如爾之忠也。即詔停獄,睿宗乃安。當是時,朝廷士大夫翕然稱之,以為弗及也。景雲時,玄宗屬其事於史官,詔鏡其名於太華二山碑,以為榮,卒配饗睿宗廟庭。
  錄曰:安金藏、雷海清,皆工人也。或能伸父子之大信於酷焰炎灼之時,或能抱君臣之至痛於凶虐滔天之日。視死如歸,乃其素耳。顧乃絕而復蘇,裂而復續,至名鐫秦華,勞配闕廷,古今以來罕所聞也。
  《宋史》:太祖姓趙氏,名匡胤,父名弘殷,周檢校司徒,岳州防禦使,母杜氏生祖於洛陽夾馬營,赤光滿室,營中異香,經宿不散,人謂之香孩兒。營太祖之生,自後唐明宗登極之年,每夕於宮中焚香祝天曰:某胡人,因亂為眾所推,願天早生聖人,為生民主。明年丁亥,實始應期而生。及長,容貌雄偉,器度豁如,識者知其非常人。
  錄曰:按《五代史》云:世道衰,人倫壞,而親凍之理反其常,干戈起於骨肉,異類合為父子。開平顯德五十年問,天下五代,而實八姓,其三出於丐養。嗚呼,至此極矣。天故篤生宋祖,以定萬世父子君臣之分,而其降生之異,受命之符,蓋不期然而然者,豈不較然為可信哉。
  先是周世宗嘗於文書囊中得木,長三尺餘,題云:檢點作天子。及陳橋之變,遣楚昭輔汴慰安家人,報曰.檢點已作天子。杜太后聞之曰:吾兒素有大志,今果然矣。
  錄曰:人因太后此言,遂病太祖陰蓄不臣之志,豈其然哉。蓋點檢之言,中外聞之已久,后至是始信其然耳。非若唐太宗之時,太祖不得已而曰:今日破家亡軀由汝,化家為國亦由汝。是故觀杜后之言,有據而喜,詳唐祖之意,有挾而曜。
  及太后疾,亟問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嗚噎不能對。太后固問之,曰:臣所以得天下,皆祖考及太后之積慶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兒主天下,故汝得至此。汝百歲後,當傳位汝弟光義、光美,以至德昭。國有長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頓首曰:敢不如教。就命於榻前為約誓,皇凹之,藏於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
  錄曰:后之一言,遂貽兩世太平之福。苟唐之初年,而有此誓,何至喋血禁庭乎。借乎,鄙夫以其患得息失之心,而害萬世大公至正之論,遂使光美德昭之言不注于信史,而叢於小說。故錄。亦削趙普,以謂君子之所為,眾人固不識也。
  英宗初即位,皇太后同聽政,兩宮有違言,傳堯愈頗問,內侍任守忠等共為讒問,乃上疏曰:天下之可信者,莫大於以天下與人,亦莫大於受天下於人。朝廷今日無他,惟誅竄讒人,則慈孝之聲並隆於天下矣。於是遂逐守忠等,而太后還政,懼然母子如初。
  錄曰:韓之言危,當時人皆知之;傳之言密,一時或不知之。蓋以違言出於讒問,讒問由於猜疑,猜疑遂生不信,始於較毫釐之小節,終於棄莫大之至恩。其或不然,亦往往能碎千金之璧,不能釋破釜之疑。苟非金玉之君子,其能言而必信乎。觀者詳之。
  孫傳為人篤信守法,嘗對上言:祖宗法惠民,血一寧法惠國,崇觀以來法惠姦。時為確論。後欽宗詣金營,以侍輔太子留守,仍兼少傳。金人復索太子,傳留不遣,密謀匿之民問,別以狀類太子者殺之,以其首併送虜營,曰:宦者欲竊太子投軍前,都人爭而殺之,誤傷太子,因以兵討定其亂者以獻。苟尚不已,繼之以死。越五日,無肯承其事者。傅批膺太慟日.吾太子傅,義當同死。盧雖不吾索,吾當與之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