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骨節懈惰,不欲自勞。
  泄風之狀,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乾,上漬,其風不能勞事,身體盡痛則寒。
  上漬,謂皮上濕如水漬也,以多汗出故爾。汗多則津液涸,故口中乾。形勞則汗出甚,故不能勞事。身體盡痛,以其汗多,汗多則亡陽,故寒也。○新校正云:按孫思邈云:新房室竟取風為內風,其狀惡風,汗流沾衣裳。疑此泄風乃內風也。按本論前文先云漏風、內風、首風,次言入中為腸風,在外為泄風。今有泄風,而無內風,孫思邈載內風乃此泄風之狀,故知#22此泄字,內之誤也。
  帝曰:善。
  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卷之二十五竟
  #1瘧:原作『壅』,據顧本改。
  #2主:顧本作『王』。
  #3血:原脫,據顧本補。
  #4三:顧本作『一』。
  #5云:原脫,據顧本補。
  #6內:顧本作『肉』。
  #7邸:顧本作『郡』。
  #8行:顧本作『衡』。
  #9行:顧本作『衡』。
  #10視:原作『是』,據顧本改。
  #11陽:顧本作『揚』。
  #12二:原作『三』,據顧本改。
  #13內:顧本作『肉』。
  #14髁:原作『踝』,據顧本改。
  #15膝:原作『脈』,據顧本改。
  #16用:顧本作『同』。
  #17也:原作『之』,據顧本改。
  #18餐:顧本作『飧一。下注仿此。
  #19在:顧本作『則』。
  #20者陰:此二字原倒,據顧本乙正。
  #21文:顧本作『皮』。
  #22知:顧本作『疑』。
  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卷之二十六
  唐太僕令啟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祿卿直秘閣林億等校正宋守尚書屯田郎孫兆重改誤
  痹論篇
  黃帝問曰:痹之安生?
  安,猶何也。言何以生。
  岐伯對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
  雖合而為痹,發起亦殊矣。
  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
  風則陽受之,故為痹行。寒則陰受之,故為痹痛。濕則皮肉筋脈受之,故為痹著而不去也。故乃痹從風寒濕之所生也。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
  言風寒濕氣各異,則三痹生有五,何氣之勝也?
  岐伯曰:以冬遇此者為骨痹,以春遇此者為筋痹,以夏遇此者為脈痹,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痹,以秋遇此者為皮痹。
  冬主骨,春主筋,夏主詠,秋主皮,至陰主肌肉,故各為其痹也。至陰,謂戊己月及土寄三#1月也。
  帝曰:內舍五藏六府,何氣使然?
  言皮肉筋骨脈痹,以五時之外遇,然內居藏府,何以政之?
  岐伯曰:五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內舍於其合也。
  肝合筋,心合脈,脾合肉,肺合皮,腎合骨,久病不去,則入於是。
  故骨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腎。筋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肝。脈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心。肌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脾。皮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肺。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於風寒濕之氣也。
  時,謂氣王之月也。肝王春,心王夏,肺王秋,腎王冬,脾王四季之月。感,謂感應也。
  凡痹之客五藏者,肺痹者,煩滿喘而嘔。
  以藏氣應息,又其脈還循胃。,故使煩滿喘而嘔。
  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嗑乾,善噫,厥氣上則恐。
  心合脈,受邪則脈不通利也。邪氣內擾,故煩也。手心主心包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下鬲。手少陰心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鬲絡小腸;其支別者,從心系上俠咽喉;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故煩則心下鼓滿,暴上氣而喘,啞乾也。心主為噫,以下鼓滿,故噫之以出氣也。暴足逆氣上乘於心,則恐畏也,神懼凌弱故爾。
  肝痹者,夜外則驚,多飲數小便,上為引如懷。
  肝主驚駭,氣相應,故中夜外則驚也。肝之脈循股陰入髦中,環陰器,抵少腹,俠胃屬肝絡膽,上貫鬲,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頑顆。故多飲水,數小便,上引少腹如#2懷任之狀。
  腎痹者,善脹,屍以代踵,脊以代頭。
  腎者胃之關,關不利則胃氣不轉,故善脹也。屍以代踵,謂足孿#3急也。脊以代頭,謂身踡屈也。踵,足跟也。腎之脈起於足小指之下,斜趣足心,出於然骨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以上瑞內,出胭內康,上股內後康,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行者,從腎上貫肝鬲,入肺中,氣不足而受邪,故不伸展。○新校正云:詳然骨一作然穀。
  脾痹者,四支懈惰,發咳嘔汁,上為大塞。
  土王四季,外主四支,故四支懈惰,又以其脈起於足,循踹腑上膝股也。然脾脈入腹屬脾絡胃,上鬲俠咽,故發咳嘔汁。脾氣養肺,胃復連咽,故上為大塞也。
  腸痹者,數飲而出,不得中氣,喘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