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躁,尺熱日病溫,尺不熱脈滑曰病風,脈澀日痺。
  呼吸脈各三動,準過平人之半,計二百七十息,氣几行二十四丈三尺,病生之兆,由斯著矣。夫尺者,陰分位也;寸者,陽分位也。然陰陽俱熱,是則為溫,陽獨躁盛,則風中陽也。《脈要精微論》曰:中#1風者,陽氣受也。滑為陽盛,故病為風。澀為無血,故為痛痺。躁,謂煩躁。○新校正云:按《甲乙經》無#2脈澀日痺一句,下文亦重。
  人一呼脈四動以上曰死,脈絕不至曰死,乍疏乍數日死。
  呼吸脈各四動,準候過平人之倍,計二百七十息,氣凡行三十二丈四尺,況其以上耶。《脈法》曰:脈四至日脫精,五至日死。然四至以上,亦近五至也,故死矣。然脈絕不至,天真之氣已無,乍數乍疏,胃穀之精亦斯#3,此皆死之侯。是以下文日。○新校正云:按別本斯一作敗。
  平人之常氣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
  常平之氣,胃海致之。《靈樞經》曰:胃為水穀之海也。《正理論》曰:穀入於胃,脈道乃行。
  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
  逆,謂反平人之候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云:人常稟氣於胃,脈以胃氣為本,無胃氣日逆,逆者死。
  春胃微弦曰平,
  言微似弦,不謂微而弦也。鈞及奧弱、毛、石義并同。
  弦多胃少日肝病,但弦無胃日死,
  謂急而益勁,如新張弓弦也。
  胃而有毛日秋病,
  毛,秋脈,金氣也。
  毛甚日今病。
  木受金邪故今病。
  藏真散於肝,肝藏筋膜之氣也。
  象陽氣之散發,故藏真散也。《藏氣法時論》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取其順氣。
  夏胃微鉤日平,鉤多胃少日心病,但鉤無胃日死,
  謂前曲後居,如操帶鈞也。
  胃而有石曰冬病,
  石,冬脈,水氣也。
  石甚日今病。
  火被水侵,故今病。
  藏真通於心,心藏血脈之氣也。
  象陽氣之炎盛也。《藏氣法時論》曰:心欲奧,急食鹹以更之。取其順氣。
  長夏胃微奕弱日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無胃日死,
  謂動而中止,不能自還也。
  奧弱有石曰冬病,
  石,冬脈,水氣也。次其勝剋,石當為弦,長夏土絕,故云石也。
  弱甚日今病。
  弱甚為土氣不足,故今病。○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弱作石。
  藏真濡於脾,脾藏肌肉之氣也。
  以含藏水穀,故藏真濡也。
  秋胃微毛白平,毛多胃少日肺病,但毛無胃日死,
  謂如物之浮,如風吹毛也。
  毛而有弦日春病,
  弦,春脈,木氣也。次其乘克,弦當為鈞,金氣逼肝則脈弦來見,故不鈞而反弦也。
  弦甚曰今病。
  木氣逆來乘金,則今病。
  藏真高於肺,以行榮衛陰陽也。
  肺處上焦,故藏真高也。《靈樞經》曰:榮氣之道,內穀為實,穀入於胃,氣傳與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以其自肺宣布,故云以行榮衛陰陽也。○新校正云:按別本實一作寶。
  冬胃微石日平,石多胃少日腎病,但石無胃日死,
  謂如奪索,辟辟如彈石也。
  石而有鉤日夏病,
  鈞,夏脈,火兼土氣也。次其乘剋,鈞當云弱,土王長夏,不見正形,故石而有鈞,兼其土也。
  鉤甚日今病。
  水受火土之邪,故今病。
  藏真下於腎,腎藏骨髓之氣也。
  腎居下焦,故云藏真下也。腎化骨髓,故藏骨髓之氣也。
  胃之大絡,名日虛里,貫鬲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
  宗,尊也,主也,謂十二經脈之尊主也。貫鬲絡肺出於左乳下者,自鬲而出於乳下,乃絡肺也。
  盛喘數絕者,則病在中;
  絕,謂暫斷絕也。
  結而橫,有積矣;絕不至曰死。
  皆左乳下脈動狀也。中,謂腹中也。
  乳之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
  泄,謂發泄。○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無此十一字。《甲乙經》亦無。詳上下文義,多此十一字,當去。
  欲知寸口太過與不及,寸口之脈中手短者,曰頭痛。寸口脈中手長者,曰足陘痛。
  短為陽氣不及,故病於頭。長為陰氣太過,故病於足。
  寸口脈中手促上擊者,曰肩背痛。
  陽盛於上,故肩背痛。
  寸口脈沉而堅者,曰病在中。寸口脈浮而盛者,日病在外。
  況堅為陰,故病在中。浮盛為陽,故病在外。寸口脈沉而弱,曰寒熱及疝痕少腹痛。沉為寒,弱為熱,故日寒熱也。又沉為陰盛,弱為陽餘,餘盛相薄,正當寒熱,不當為疝痕而少腹痛,應古之錯簡爾。○新校正云:按《甲乙經》無此十五字,況下文已有寸口脈況而喘,日寒熱。脈急者,日疝痕少腹痛。此文衍,當去。
  寸口脈沉而橫,日脅下有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