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衡,
  秋脈如毛,輕澀而散,如稱衡之象,高下鈴平,故以秋應中衡。
  冬應中權。
  冬詠如石,兼況而滑,如秤權之象,下遠於衡,故以冬應中權也。以秋中衡、冬中權者,言脈之高下異處如此爾。此則隨陰陽之氣,故有斯四應不同也。
  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陰陽有時,與脈為期,期而相失,如#6脈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時。
  察陰陽升降之準,則知經脈遞遷之象;審氣侯遞遷之失,則知氣血分合之期,分期不差,故知人死之時節。
  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之有紀,從陰陽始,
  推陰陽升降,精微妙用,皆在經脈之氣候,是以不可不察,故始以陰陽為察侯之綱紀。
  始之有經,從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時為宜,
  言始所以知有經脈之察侯司應者,何哉?蓋從五行衰王而為準度也。徵求太過不及之形證,皆以應四時者為生氣所宜也。○新校正云:按《太素》宜作數。
  補寫勿失,與天地如一,
  有餘者寫之,不足者補之,是則應天地之常道也。然天地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是法天地之道也。寫補之宜,工切審之,其治氣亦然。
  得一之情#7,以知死生。
  曉#8天地之道,補寫不差,既得一情,亦可知生死之準的。
  是故聲合五音,色合五行,脈合陰陽。
  聲表官商角徵羽,故合五音,色見青黃赤白黑,故合五行。脈彰寒暑之休王,故合陰陽之氣也。
  是知陰盛則夢涉大水恐懼;
  陰為水,故夢涉水而恐懼也。《陰陽應象大論》曰:水為陰。
  陽盛則夢大火墦灼;
  陽為火,故夢大火而繙灼也。《陰陽應象大論》曰:火為陽。
  陰陽俱盛則夢相殺毀傷;
  亦類交爭之氣象也。
  上盛則夢飛;下盛則夢墮;
  氣上則夢上,故飛。氣下則夢下,故墮。
  甚飽則夢予,
  內有餘故。
  甚饑則夢取;
  內不足故。
  肝氣盛則夢怒,
  肝在志為怒。
  肺氣盛則夢哭;
  肺聲哀,故夢哭。○新校正云:詳是知陰盛則夢涉大水恐懼至此,乃《靈樞》之文,誤置於斯,仍少心脾腎氣盛所夢,今具《甲乙經》中。
  短蟲多則夢聚眾;
  身中短蟲多,則夢聚眾。
  長蟲多則夢相擊毀傷。
  長蟲動則內不安,內不安則神躁擾,故夢是矣。○新校正云:詳此二句,亦不當出此,應他經脫簡文也。
  是故持脈有道,虛靜為保。
  前明脈應,此舉持脈所由也。然持詠之道,鈴虛其心,靜其志,乃保定盈虛而不失。○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保作寶。
  春日浮,如魚之遊在波;
  雖出,猶未全浮。
  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
  泛泛,平貌。陽氣大盛,脈氣亦象萬物之有餘,易取而洪大也。
  秋日下膚,墊蟲將去;
  隨陽氣之漸降,故曰下膚。何以明陽氣之漸降?墊蟲將欲藏去也。
  冬日在骨,墊蟲周密,君子居室。
  在骨,言脈深況也。墊蟲周密,言陽氣伏藏。君子居室,此人事也。
  故曰:知內者按而紀之,
  知內者,謂知脈氣也,故按而為之綱紀
  知外者終而始之。
  知外者,謂知色象,故以五色終而復始。
  此六者,持脈之大法。
  見是六者,然後可以知脈之遷變也。○新校正云:詳此前對帝問脈其四時動奈何之事。
  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
  搏,謂搏擊於手也。諸脈搏堅而長者,皆為勞心而藏脈氣虛極也。心手少陰脈,從心系上俠咽喉,故令舌卷短而不能言也。
  其奕而散者,當消環自已。
  諸脈奧散,皆為氣實血虛也。消,謂消散。環,謂環周。言其經氣如環之周,當其火王,自消散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環作渴。
  肺脈搏堅而長,當病唾血;
  肺虛極則絡逆,絡逆則血泄,故唾出也。
  其奕而散者,當病灌汗,至令不復散發也。
  汗泄玄府,津液奔奏,寒水灌洗,皮密汗藏,因灌汗藏,故言灌汗至令不復散發也。灌,謂灌洗。盛暑多為此也。○新校正云:詳下文諸藏各言色,而心肺二藏不言色者,疑闕文也。
  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墜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
  諸脈見本經之氣而色不應者,皆非病從內生,是外病來勝也。夫肝藏之脈,端直以長,故言曰色不青,當病墜若搏也。肝主兩脅,故曰因血在脅下也。肝厥陰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其支別者,復從肝別貫鬲,上注肺。今血在脅下,則血氣上需於肺,故令人喘逆也。
  其奕而散色澤者,當病溢飲,溢飲者,渴暴多飲,而易入肌皮腸胃之外也。
  面色浮澤,是為中濕,血虛中濕,水液不消,故言當病溢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