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四日而已,俱通。詳上下文義,作死者非。
  所謂生陽死陰者,肝之心謂之生陽,
  母來親子,故曰生陽,匪惟以木生火,亦自陽氣主生爾。
  心之肺謂之死陰,
  陰主刑殺,火復乘金,金得火亡,故云死。
  肺之腎謂之重陰,
  亦母子也,以俱為陰氣,故曰重陰。
  腎之脾謂之辟陰,死不治。
  土氣辟併,水乃可升云辟陰。
  結陽者,腫四支;
  以四支為諸陽之本故。
  結陰者,便血一升,
  陰主血故。
  再結二升,三結三升;
  二盛謂之再結,三盛謂之三結。
  陰陽結斜,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
  所謂失法。
  二陽結謂之消;
  二陽結,謂胃及大腸俱熱結也。腸胃藏熱,則喜消水穀。○新校正云:詳此則少二陰結。
  三陽結謂之隔;
  三陽結,謂小腸膀胱熱結也。小腸結熱,則血豚燥,膀胱熱,則津液涸,故膈塞而不便寫。
  三陰結謂之水;
  三陰結,謂脾肺之豚俱寒結也。脾肺寒結,則氣化為水。
  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痺。
  一陰,謂心主之脈。一陽,謂三焦之脈也。三焦心主豚并絡喉,氣熱內結,故為喉痺。痺,音閉。
  陰搏陽別謂之有子;
  陰,謂尺中也。搏,謂搏觸於手也。尺脈搏擊;與寸口殊別,陽氣挺然,則為有任之兆,何者,陰中有別陽故。任,去聲。
  陰陽虛腸辟死;
  辟,陰也。然胃氣不留,腸開勿禁,陰中不庫,是真氣竭絕,故死。○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辟作避#12。
  陽加於陰謂之汗;
  陽在下,陰在上,陽氣上搏,陰能同之,則蒸而為汗。
  陰虛陽搏謂之崩。
  陰豚不足,陽脈盛搏,則內崩而血流下。
  三陰俱搏,二十日夜半死。
  脾肺成數之餘也。搏,謂伏鼓,異於常侯也。陰氣盛極,故夜半死。
  二陰俱搏,十三日夕時死。
  心腎之成數也,陰氣未極,故死在夕時。
  一陰俱搏,十日平日一死。
  肝心生成之數也。
  三陽俱搏且鼓,三日死。
  陽氣速急故。
  三陰三陽俱搏,心腹滿,發盡,不得隱曲,五日死。
  兼陰氣也。隱曲,謂便寫也。
  二#13陽俱搏,其氣濫#14,死不治,不過十日死。
  腸胃之王#15數也。○新校正云:詳此闕一陽搏。
  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卷之七竟
  #1去:原作『云』,據顧本改。
  #2貫:顧本作門肺』。
  #3胃:原作r傳』,據顧本改。
  #4膈:顧本作『隔』。下注文仿此。
  #5胛:原作『脾』,據顧本改。
  #6三陰不足,則發偏枯:原作『三陰三陽發病不偏枯』,據顧本改。
  #7負:原作『腎』,據顧本改。
  #8肺:原作『脈』,據顧本改。
  #9和:原作『利』,據顧本改。
  #10氣:原作『義』,據顧本改。
  #11擊:原作〔繫』,據顧本改。
  #12避:顧本作『僻』。
  #13二:原作一三』,據顧本改。
  #14氣濫:顧本作『病溫』。
  #15王:原作『生』,據顧本改。
  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卷之八
  唐太僕令啟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祿卿直秘閣林億等校正宋守尚書屯田郎孫兆重改誤
  靈蘭秘典論篇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名《十二藏相使》。
  黃帝問曰:願聞十二藏之相使,貴賤何如?
  藏,藏也,言腹中之所藏者,非復有十二形神之藏也。
  岐伯對曰:悉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任治於物,故為君主之官;清靜柄靈,故日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
  位高非君,故官為相傳;主行榮衛,故治節由之。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勇而能斷,故日將軍;港發未萌,故謀慮出焉。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剛正果次,故官為中正;直而不疑,故次斷出焉。
  羶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羶中者,在胸中兩乳問,為氣之海。然心主為君,以脈#1宣教令,羶中主氣,以氣布陰陽,氣和志適,則喜樂由生,分布陰陽,故官為臣使也。膾,徒直切。
  脾胃者,倉凜之官,五味出焉。
  包容五穀,是為倉庫之官;營養四傍,故云五味出焉。
  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
  傳道,謂傳不潔之道。變化,謂變化物之形,故云傳道之官,變化出焉。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承奉胃司,受盛糟粕,受已復化,傳入大腸,故云受盛之官,化物出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