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作,煩躁欺嚏,少腹絞痛。火見墦炳,隘燥,分注時止,氣動於左,上行於右,咳,皮膚痛,暴瘡心痛,鬱冒不知人,乃灑淅惡寒,振慄譫妄,寒已而熱,渴而欲飲,少氣骨萎,隔腸不便,外為浮腫,喊噫。赤氣後化,流水不冰,熱氣大行,介蟲不福#30,病痺胎瘡瘍,癱疽座痔,甚則入肺,咳而鼻淵。
  火熱之氣,自小腸從臍下之左入大腸,上行至左脅,甚則上行於右而入肺,故動於左,上行於右,皮膚痛也。分注,謂大小俱下也。骨萎,言骨弱無力也。隔腸,謂腸如隔絕而不便寫也,寒熱甚則然。陽明先勝,故赤氣後化。流水不冰,少陰之本司於地也。在人之應,則冬脈不凝。若高山窮谷,已是至高之處,水亦當冰,平#31下川流,則如經矣。火氣內蒸,金氣外拒,陽熱內鬱,故為痱勝瘡瘍。勝甚,亦為瘡也。熱少則外生痱勝,熱多則內結癱座,小腸有熱則戶#32外為痔,其復熱之變,皆病於身後及外側也。瘡瘍痱勝生於上,癱疽痙痔生於下,反其處者皆為逆也。
  天府絕,死不治。
  天府,肺脈氣也。○新校正云:按上文少陰司天,熱淫所勝,尺澤絕,死不洽。少陽司天,火淫所勝,天府絕,死不治。此云少陰之復,天府絕,死不治。下文少陽之復,尺澤絕,死不治。文如相反者,蓋尺澤天府俱手太陰脈之所發動,故此互文也。
  太陰之復,濕變乃舉,體重中滿,食飲不化,陰氣上厥,胸中不便,飲發於中,咳喘有聲。大雨時行,鱗見於陸。頭頂痛重,而掉痣尤甚,嘔而密默,唾吐清液,甚則入腎,竅寫無度。
  濕氣內逆,寒氣不行,太陽上流,故為是病。頭頂痛重,則腦中掉痣尤甚。腸胃寒濕,熱無所行,需灼胸府,故胸中不便,食飲不化。嘔而密默,欲靜定#33也。喉中惡玲,故唾吐玲水也。寒氣易位,上入肺喉,則息道不利,故咳喘而喉中有聲也。水居平澤,則魚遊於市。頭頂胸痛,女人亦兼痛於眉問也。○新校正云:按上文太陰在泉,頭痛項似技。又太陰司天云頭項痛,此云#34頭頂痛,頂疑當作項。
  太谿絕,死不治。
  太谿,腎脈氣也。
  少陽之復,大熱將至,枯燥墦熱,介蟲乃耗。驚癒咳鈕,心熱煩躁,便數憎風,厥氣上行,面如浮埃,目乃嫻癒。火氣內發,上為口糜,嘔逆,血溢血泄,發而為瘧,惡寒鼓慄,寒極反熱,啞絡焦槁,渴飲#35水漿,色變黃赤,少氣脈萎,化而為水,傳為駙腫,甚則入肺,咳而血泄。
  火氣專暴,桔燥草木,繙焰自生,故繙熱也。火內熾,故驚疼咳鈕,心熱煩躁,便數憎風也。火炎於上,則庶物失色,故如塵埃浮於面,而目嫻動也。火爍於內,則口舌糜斕嘔逆,及為血溢血泄。風火相薄,則為溫瘧。氣蒸熱化,則為水病,傳為肘腫。駙,謂皮肉俱腫,按之陷下,泥而不起也。如是之證,皆火氣所生也。
  尺澤絕,死不治。
  尺澤,肺脈氣也。
  陽明之復,清氣大舉,森木蒼乾,毛蟲乃厲。病生胱脅,氣歸於左,善太息,甚則心痛否滿,腹脹而泄,嘔苦,咳穢,煩心,病在鬲中,頭痛,甚則入肝,驚駭筋攣。
  殺氣大舉,木不勝之,故蒼青之葉,不及黃而乾燥也。厲謂疵癘,疾疫死也。清甚於內,熱鬱於外故也。
  太衝絕,死不治。
  太衝,肝脈氣也。
  太陽之復,厥氣上行,水凝雨冰,羽蟲乃死。心胃生寒,胸中#36不利,心痛否滿,頭痛善悲,時眩仆,食臧,腰雅反痛,屈伸不便,地裂冰堅,陽光不治,少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唾出清水,及為喊噫,甚則入心,善忘善悲。
  雨冰,謂雹也。寒而遇雹,死亦其宜。寒化於地,其上復土,故地體分裂,水積冰堅。久而不釋,是陽光之氣不治寒凝之物也。太陽之復,與不相持,上濕下寒,火無所往,心氣內鬱,熱由是生,火熱內墦,故生斯病。○新校正云:詳注云與不相持,不字疑作土。
  神門絕,死不治。
  神門,真心脈氣。
  帝曰:善。治之奈何?
  復氣倍勝,故先問以治之。
  岐伯曰:厥陰之復,治以酸寒,佐以甘辛,以酸寫之,以甘緩之。
  不大緩之,夏猶不已,復重於勝,故治以辛寒也。○新校正云:按別本治以酸寒,作治以辛寒也。
  少陰之復,治以鹹寒,佐以苦辛,以甘寫之,以酸收之,以#37苦發之,以鹹奧之。
  不大發汗,以寒攻之,持至仲秋,熱內伏結而為心熱,少氣少力而不能起矣。熱伏不散,歸於骨也。
  太陰之復,治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寫之,燥之,泄之。
  不燥泄之,久而為身腫腹滿,關節不利,端及伏兔怫滿內作,膝腰經內側駙腫病。
  少陽之復,治以鹹玲,佐以苦辛,以鹹奧之,以酸收之,辛苦發之。發不遠熱,無犯溫凍。少陰同法。
  不發汗以奪盛陽,則熱內淫於四支,而為解然#38不可名也。謂熱不甚,謂寒不甚,謂強不甚,謂弱不甚,不可以名言,故謂之解然。粗醫呼為鬼氣惡病也。久久不已,則骨熱髓涸齒乾,乃為骨熱病也。發汗奪陽,故無留熱。故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