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遲則為寒。
  遲是陰脈,主有寒證。
  諸陽為熱。
  陽氣亂則脈數,故諸陽皆為熱。
  諸陰為寒。
  陰氣虛則豚遲,故諸陰皆為寒。
  故以別知臟腑之病也。
  因數遲之脈,可得辯別臟腑之疾病。
  十難曰:
  一脈為十變者,何謂也?
  一部之中,豚几十變,其說如何。
  然;五邪剛柔相逢之意也。
  五邪者,虛邪、實邪、正邪、微邪、賊邪也。剛柔者,陰陽也。相逢者,於本位見他豚也。五臟各有表裹,更相乘之,一豚成十,推此十變之候,乃五行勝復相加也。邪者,不正之名,非在身王氣而外干身為病者,通為之邪也。
  假令心脈急甚者,肝邪干心也。
  聖人以心部一藏為例。夏心豚當浮大而散,今反弦急,弦急者,肝豚干心也。肝是母,心是子,木生火,母乘子,日虛邪。干,猶乘也。
  心脈微急者,膽邪干#1小腸也。
  小腸,心之府;膽,肝之府。心部微急,乃膽邪干小腸。
  心脈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
  心詠雖洪大,當以胃氣為本,今無胃氣,故其脈大甚,此曰正經自病,法日正邪,故云自干。
  心脈微大者,小腸邪自干小腸也。
  心脈略大,為小腸自病。
  心脈緩甚者,脾邪干心也。
  緩者脾之脈,今心豚緩甚,是火為母,土為子,子乘母日實邪,脾邪干心之豚。
  心脈微緩者,胃邪干小腸也。
  於心部輕手得其小緩,是胃邪干乘小腸。
  心脈澀甚者,肺邪干心也。
  澀者肺之脈,今心部豚澀,金反凌火,法日微邪。
  心脈微澀者,大腸邪干小腸也。
  心部見小澀脈,是大腸邪干乘小腸。
  心脈沉甚者,腎邪干心也。
  況者腎之豚,心火炎上,其豚本洪,今反豚況,水來剋火,法日賊邪。
  心脈微沉者,膀胱#2干小腸也。
  於心部重手得其小況,是膀胱邪干乘小腸。
  五臟各有剛柔耶。
  剛柔者,陰陽也。五臟各有陰陽,今以心臟為例,餘皆仿此。
  故令一脈輒變為十也。
  一部之中几十次變通,斗部之內,各有五邪,十變共六十首。
  十一難曰:
  經言脈不滿五十動而一止。
  一藏五十動,五藏二百五十動,謂之平脈。今豚之動,不滿五十動而一止者,是一藏無氣。按止者,按之覺於指下而中止,日止。
  一臟無氣者,何臟也?
  一臟無氣,是何臟腑。
  然:人服者隨陰入。
  吸入脣與肝,故吸隨肝腎而入。肝"腎在鬲下,枚日陰。
  呼者因陽出。
  呼出心與肺,故呼自心肺而出。心計肺在鬲上,故曰陽。
  今吸不能至腎,至肝而還。
  大凡呼吸,陰陽相隨,上下經歷五臟,力#3為平人,今呼雖出於'心腎,而吸腎至肝而還,竟不得至於腎,此是腎受父母之元氣信已耗散,故脈不滿五十動而一止,知其叉死。
  故知一臟無氣者,腎氣先盡也。
  故知一臟元#4氣者,乃腎之元氣先絕,故豚不滿五十動而一止。
  十二難曰:
  經言五臟脈已絕於內。
  五臟之豚,肝腎在鬲下,故言內,內之豚已絕。
  用針者,反實其外。
  心肺在鬲上,故言外,使用針藥之人,反以針藥補實心肺。
  五臟脈已絕於外。
  心肺之脈已死絕。
  用針者,反實其內。
  使用針藥之人,反以針藥補實腎肝。
  內外之絕,何以別之?
  何以辯別內絕、外絕。
  然:五臟脈已絕於內者,腎肝氣已絕於內也。
  五臟之豚已絕於內,是腎肝之氣死絕。
  而醫反補其心肺。
  醫人不治肝腎,反補心肺。
  五臟脈已絕於外者,心肺脈#5已絕於外也。
  五臟之肺#6已絕於外,是心肺之氣死絕。
  而醫反補其腎肝。
  醫人不治心肺疾,反補腎肝。
  陽絕補陰。
  心肺在鬲上屬陽,心肺外絕則皮聚毛落。腎肝在鬲下屬陰,醫人反補實其腎肝。
  陰絕補陽。
  腎肝內絕,則骨痿筋絕,醫人反補實心肺。
  是謂實實。
  病人本實,又以藥實之。
  虛虛。
  病人本虛;又以藥虛之。
  損不足。
  病人本虛,氣不足,又以藥喊損之。
  益有餘。
  病人本血氣有餘,又以藥補益之。
  如此死者,醫殺之耳。
  如此等死,醫人殺之。
  十三難曰:
  經言見其色而不得其脈。
  見其顏色,不得相應顏色之脈。
  反得相勝之脈者,即死。
  反得剋勝顏色之脈者死。
  得相生之脈者,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