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所不知教之,猶以暗除暗,豈為益哉。
  人之有好也,學而順之;人之有惡也,避而諱之,故陰道而陽取之也。
  學順人之所好,避諱人之所惡,但陰自為之;非彼所逆,彼叉感悅,明言以報之。故日:陰道而陽取之也。
  故去之者縱之,縱之者乘之。
  將欲去之,鈴先聽縱,令極其過惡。過惡既極,便可以法乘之。故日:縱之者乘之也。
  貌者,不美又不惡,故至情托焉。
  貌者,謂察人之貌以知其情也,謂其人中和平淡,見善不美,見惡不非。如此者可以至情托之。故曰:至情托焉。
  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謀者所不用也。
  謂彼情寬密,可令知者,可為用謀,故日可知者可用也。其不寬密,不可令知者,謀者不為用謀也,故日不可知者謀者所不用也。
  故曰事貴制人,而不貴見制於人。制人者握權也,見制於人者制命也。
  制命者,言命為人所制也。
  故聖人之道陰,愚人之道陽,
  聖人之道內陽而外陰,愚人之道內陰而外陽。
  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難。以此觀之,亡不可以為存,而危不可以為安,然而無為而貴智矣。
  智者寬恕,故易事;愚者猜忌,故難事。然而不智叉有危亡之禍,以其難事,故賢者莫得申其計畫,則亡者遂亡,危者遂危,欲求安存不亦難乎。今欲存其亡,安其危,則他莫能為,惟智者可矣。故日:無為而貴智矣。
  智用於眾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於眾人之所不能見。
  眾人所不能知,眾人所不能見,智獨能用之,所以貴於智矣。
  既用,見可否,擇事而為之,所以自為也;見不可,擇事而為之,所以為人也。
  亦既用智先己而後人,所見可否,擇事為之,將此自為;所不可見,擇事而為之,將此為人。亦猶伯樂教所親相駑聆,教所僧相千里也。
  故先王之道,陰言有之,日天地之化在高與深;聖人之制道在隱與匿,非獨忠信仁義也,中正而已矣。
  言先王之道貴於陰密。尋古遺言,證有此理,曰:天地之化唯在高深,聖人之制道唯在隱匿。所隱者中正,自然合道,非專在仁義忠信也。故日:非獨忠信仁義。
  道理達於此義之#32,則可與言。
  言謀者曉達道理,能於此義達暢,則可與語至而言極矣。
  由能得此,則可與穀遠近之義#33。
  穀,養也。若能得此道之義,則可與居大寶之位,養遠近之人,誘於也壽之域也。
  決篇第十一
  為人凡央物,必托於疑者,善其用有#34福,惡其有患,善#35至於誘也。
  有疑然後央,故日叉托於疑者。几人之情用福則善,有息則惡。福息之理未明,疑之所由生。故日善其用福,惡其有息。然善於次疑者,鈴誘得其情,乃能斷其可否也。
  終無惑偏有利焉,去其利,則不受也。奇之所託。
  懷疑日惑,不正日偏。次者能無惑偏,行者乃有通濟,然後福利生焉。若乃去其福利,則疑者不受其次。更使託意於奇也。趨異變常,日奇#36。
  若有利於善者,隱托於惡,則不受矣,致疏遠。
  謂疑者本其利善,而次者隱其利善之情,反託之於惡,則不受其次,更致疏遠矣。
  故其有使失利,其有使離害者,此事之失。
  言上之二者或去利託於惡,疑者既不受其次,則所行罔能通濟。故有失利罹害之敗。凡此皆次事之失也。
  聖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有以陽德之者,有以陰賊之者,有以信誠之者,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之者。
  聖人善變通,窮物理,几所次事期於叉成。事成理著者,以陽德次之;情隱言偽者,以陰賊次之;道成志直者,以信誠次之;姦小禍微者,以蔽匿次之;循常守故者,以平素次之。
  陽勵於一言,陰勵於二言,平素樞機以用,四者微而施之。
  勵,勉也。陽為君道,故所言叉勵於一。一,無為也。陰為臣道,故所言叉勵於二。二,有為也。君道無為,故以平素為主。臣道有為,故以樞機為用。言一也,二也,平素也,樞機也,四者其所施為,鈴精微而契妙,然後事行而理不難。
  於是度以往事,驗之來事,參之平素,可則央之;
  君臣既有定分,然後度往驗來,參以平素,計其是非,於理既可,則為之次也。
  公王大人之事也,危而美名者,可則決之;
  危由高也,事高而名美者,則為次之。
  不用費力而易成者,可則庾之;
  所謂惠而不費,故為次之。
  用力犯勤苦然而不得已而為之者,則
  可庾之;
  所謂知之所無奈何#37,安之若命,故為之次。
  去患者,可則央之;從福者,可則次之。
  去息從福之人,理之大順,故為次之也。
  故夫央情定疑,萬事之機#38。以正亂治,央成敗,難為者。
  治亂以之正,成敗之次,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樞機之發,榮辱之主,故曰難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