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息,出入自在。故有息者妄也,其要在乎謹其休而已。於是有三應焉:其一應,則為一百日有事無事皆臧,是為元氣漸復,塵慮日除,虛恬日增;其二應,則為二百日忽忽自止,是為元氣將定,不食五穀、不#1 嗜五味,無大飢渴;其三應,則為三百日兀然自住,是為元氣歸根,飢渴不至,寒暑不侵,壽齊乎天地矣。夫減息住氣,皆以無息定氣為成功焉。若獨行減息,則其功遲矣,專行住氣,則難以至於無息矣,若夫開通百關,兼行減息,則元氣充盈,其功倍之。或問曰:謹其休止,亦有漸乎?曰:其謹有十九:日不減息,減二十五日,是住五十小息。曰小乏,減三+日+五大息。曰大乏,滅六十日三十大息。曰小醉,減十日。曰大醉,減百日兼吐減一周日。曰慾,日怒,各減五十日。曰驚,曰忿,曰歡,曰一及,各減十日。日懼,減七日。日勞,日倦,日躁,日煩,日饑,并減五日。日飽,臧三日。與夫飲食觸犯,寒熱過差,風濕所及,起居失節,言語散雜,思慮煩多,此皆臧損元氣者也。夫人受天地之氣,故呼吸出入與天地相通,是以通徹則生,壅滯則死。呼者出#2氣也,受氣於五臟六腑,呼出其臟腑之氣歸於天地。是以一呼出氣,其脈上行三寸而出,即以口吐舊氣,以受新氣焉。吸者入氣也,吸斂天地之氣歸於臟腑。是以一吸入氣,其脈下行三寸,逐其臟府之宿氣焉。呼吸不等,失天地之調氣,其所以生疾者乎。樊大君之論,豈不妙哉。
  枕中篇
  空竅不守,邪乃為災;精神內存,病安從來。
  孫真人名思邈曰:大道有盈虛,人事有消長,養生者宜知自謹導引行氣之方焉。
  夫百疾之生以夭其命者,由飲食不節,不能謹其微也。夏至之後逼秋之分,肥膩勿食,酒漿勿食,蒜勿食,猜肝、犬肉勿食,五辛勿食,瓜梨之實勿食。
  養生者寡念也,喪生者多思也。其要在乎和心損慮、去喜怒、除馳逐、謹施泄,秋冬尤當固藏者也。若或有疾,則返舌塞喉,漱液咽津唾也,瞑目內視,使心生火,想其疾之所在,以火攻之疾則愈矣。甲子、甲寅、庚申八節晦朔當燕居獨處,冥心專精,以去其欲。日在亥子,勿棄唾,勿亡精,勿失氣,入山未至百步而卻行卻行百步,然後登山,眾邪伏矣,百毒匿矣。
  導引者當以左右手摩其尺宅,使之極熱則有光澤,行之五年,色如孺子。蚤起平氣正坐,先叉手掩頸,仰首視天,頸與手爭力為之,可以使精和血通,風氣不入矣。屈動其體,反張其四支,宣搖其百關,周匝皆熱,疾永除矣。仙之道有三:日保精、日行氣、日服餌,皆由淺以至深者也,其大要在乎胎息而已。胎息者,不以口鼻呼吸者也。夫善用氣者,其噓也,水為逆流焉,火為滅焉,猛驚為隱伏焉,瘍腫為消焉。或卒然有疾則吞三九之數,可以差矣。行氣之法,處於密室,暝目閉息,置鴻毛於口鼻之上,使之不動可也。於是耳無聞、目無視、心無思,以漸除之而已。夜或有悸,則存日月入於明堂,而百邪自去矣?
  內想篇
  涓子得道,以授蘇林;存三守一,自得於心。
  涓子曰:立人之道,其身如栓桔焉,其情如贅疣焉。知其然也,故為修養之方。皆小道也彼吐納咽漱按摩採取云者,。古先至人,返老還童,太一含真,蓋有至要焉。吾嘗煉神育胎而行內想之法而已。安坐於靜室而冥心焉,以左股加右股之上,左右手俱下,虛其身如三足之鼎,於是想其左腎為日,右腎為月,日中出白氣,入於精海之內,變而為赤矣;月中出赤氣,入於精海之內,變而為白矣。二氣交合,凝結真氣,而成嬰兒,瑩然如玉。視吾之形,惟#3肖其始,想如卵焉。百骸俱備,以漸而滋長,跪於精海之中,左右手交叉,出入於頂門,離於其身,周游自如,可以逃天地之數矣。
  道樞卷之十三竟
  #1不:原作『五J ,據輯要本改。
  #2出:原作『小J ,據輯要本改。
  #3惟:輯要本作『為」。
  道樞卷之十四
  至游子曾慥集
  心鏡篇
  四黃八石,非藥之真;五彩三花,拔類離倫。
  玄和子曰:鉛真則丹成而聖且靈矣,是以古先至人惟論鉛汞,而未嘗及四黃八石也。夫鉛汞者用之於五行,成之於四象,乃陰陽元氣感通自然之道者也,猶人之受赤白之氣以結胎氣,足則聰明,不足則頓頑矣。是不可以不知龍虎焉。虎者,銀也。其含於鉛歟,是以為水也、金也。龍者,汞也,詫女也,木也,火也。金出於水,水生於木,木生於火,火生於土,道在其中矣。鉛含五彩,汞吐三花,二物合璧,其名日河車者乎!魏伯陽之倫著《參同契》以言大易,順取五行,發天地之機,以明大還之道焉,其旨隱而難知,故學者莫能究夫鉛汞也。知鉛汞而不知火候,知火候而不知爐鼎,知爐鼎而不知消息升降,不可以語道也。
  夫心者,丹之源也。心不契道,則雖得玄秘吾未見其能成也。《參同契》曰:植禾以粟,抱鸚覆卵,蓋言非其類者難為產焉。陶真人曰:砂產於汞,金生於鉛,亦明其類不相雜也。語曰:汞生水銀死,鉛困靈芽生,其論至矣。還丹者何謂也?伏火而不失其本體者也。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