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也;水火者,龍虎也;龍虎者,陰陽也;陰陽者,天地也;天地者,乾坤也;乾坤者,易之門戶,眾卦之父母也。《乾傳》 曰:有六時乘之位,何也?有天時,有地時,散而為三,綜而為一焉。歌曰:二八子兮三七亥,四六戌兮五酉兌,正九丑兮十臘寅,十一太衝合卯內。此天之十二時也。又曰:五更二點正九月,兔鸚五漏四聲徹,三七平旦是寅時,四六日出寅無別,五月日高三丈地,十月十二月四更二點,如逢十一月,四更初巳上寅時,明曉示此地之寅時也。
  夫太陽之踱二十八宿,一晝一夜行乎一度,一年一周天有一分二釐焉。星辰日月者,東流也;天道者,西轉也。天一晝一夜而周天,是為三百八十有四度焉。太陰者,一月有四節,自朔至於十五日有一遲一疾,十六日至於晦亦一遲一疾,不合則不為朔,不衝則不為望。其遲也,日行十二度;其疾也,日行十四度七十四分半;其平行也,十三度三十有七分。行道者,必視日月行度、纏次盈縮,五行經緯為之.先也,何也?四時有節符,五行有終數,得其道斯明太陰之法焉。太陰者何也?離己日精也,坎戊月光也。故鉛汞者乾坤也。乾為父,坤為母,得父之氣者成男,得母之氣者為女。乾坤共生六子,此之謂也。
  六位者,各以三十為節。二三而六,是為三百六十,此三十輻共一轂之道也。甲者十五日其月滿,乾象夕見者也;乙者三十日,蓋月之晦,是為喪朋,坤象也;丙者八日,艮之象也;己者,離也,日也;丁者二十三日,兌之象也;庚者二日,得朋震象,夕見者、也;辛者十六日,平明見,巽之象也。壬者,其虛位也;戊者,坎也,月也;癸者,其虛位也;此道也,歸乎土者也。甲乙七終歸於己,庚辛七終歸於戊,戊己者中宮之鼎也。於是成於甲乙,終於乾坤。二體者乎日行黃道,月行赤道。劉洪曰:乾象有九道,太陽者夏至極北而南出寅入戌,冬至極南而北出辰入申。天輪左轉,晝夜一周天,凡三百八十有四度,度為二千九百三十二里有三十步,冬至之後入於盈,夏至之後入於縮。
  易成子曰:道其在斯乎!鉛汞者,一也。一者,五行之始也。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者,五行也。五行各有五,五五是為二十五焉。天有五行,地有五行,二位相得而各有合,共成五十,此天地五行十二位三元陰陽氣之極數,周而復始者也。聖人知一為鉛汞,故抱一修行用四十九日而聖胎成乎地雷復之卦,是為五陰之下有一陽者也。復卦曰:七日來復。其見天地之心,是以人生四十九日而七魄全,其死則四十九日而七魄絕,此來復之數、陰陽之極也。天地者,五行也,而其生成各無偶數焉。乾,陽物也,配數以奇;坤,陰物也,配數以偶。五者,生數也;十者,成數也。生者,相生也;克者,相成也。鉛汞者,其通於陰陽者乎!.乾坤者,日月也;日月者,易也。有易則有乾坤,有乾坤則有易,有易則有復卦。故曰: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者,鉛汞也。有兩儀則有四象,有四象則有八卦。若無鉛汞則乾坤幾乎息矣!晝夜十二時凡一百刻,共六十分一時者,八刻也。惟辰戌丑未屬土,謂之四季。每辰各九刻為一時,以四季辰各一刻分為六十分,以十二分配於四孟辰,以二十分配四仲季辰,以二十分留於本位,故各八刻二十分為一時。每一刻得一百十五息,八刻是為九百二十息,又分得仲季辰,二十分成四十息,共九百六十息,此一時也。岐伯曰:一呼一吸是為一息。故分則算分焉,刻則算刻焉,時則算時焉,息則算息焉,於是十二時共得一萬一千五百二十息,合於乾坤大衍五紀極策之數者。今因一百二十息為之準則,作一百刻自然契合晝夜十二時,陰陽崇籥之大數者也。陰陽之火候者,日所用鉛汞者何如哉?策衍大數八十有一日,計炭一萬一千六百六十四兩,共得一百八者,凡一百八焉一百八個一百八,仍得八十一者,一百四十四焉。一年者三百八十四日,除二十四氣,坎離運用有二百六十日,計用炭五萬一千八百四十兩,共見一百八者四百八十焉。八十一者,六百四十焉,故一年之炭得九年之日,三年之炭得二十七年之日。一百二十日者一轉也,一年者三轉也,三年者九轉也。
  採丹有法焉。以鉛作釣,故鉛有鉤、有竿、有錢、有餌。有鉤無竿不能釣矣,有竿無棧不能垂矣,有錢無餌則魚不出浮矣。火候有炭,炭者扶桑之木所燒而成也。坎者子也,艮者丑寅也,震者卯也,巽者辰巳也,離居中而無所直焉,坤者未申也,兌者酉也,乾居中而亦無所直焉,轉而觀之,斯見天地六十四卦矣。觀月令斯見天時矣,十一月之日在箕,昏東壁,中日一翰中,斗建於子位之初也。《巫咸經》曰:斗在華蓋之下,其下有天呈星,星之下有勾陳星,天皇大帝一星在勾陳口中,正對大帝星焉。斗為帝令,其一日天樞,其二日環,其三曰璣,其四曰權,其五日衡,其六曰闈陽,其七曰瑤光。斗有九星,其二不見焉。吾於是下為壇三層,上水下火者也。《易》曰:用九,見群龍無首,吉。又曰:雲從龍,風從虎,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1學者見之道如反諸掌矣。
  十一月者。復也,是為初九,火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