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者,兩半而成洞房,中生赤一子則為一焉。常思之無失,則赤子化為真人在明堂之中。故知一者在明堂者也。行氣導引,閉目內視,安心定志,混沌無涯,致其精上流於泥丸焉。明堂之中有君臣,洞房之中有父母,丹田之中有夫婦。或曰:黃庭者,脾也。其治在中關元臍之下三寸,元陽之門在於其前,懸精如鏡,明照於一身。此道也。
  《經》曰:後有幽闕前命門,呼吸廬門入丹田,玉池清水灌靈根。何也?幽闕者,二腎也。其狀如覆杯,去臍三寸,上小下大,有日月焉。命門者,臍之下也。呼吸喘息者何也?氣出為呼,氣入為吸。廬者,鼻也,是為吐故納新之要焉。眉問卻入三寸者,丹田宮也。玉池清水者,口之津液也。靈根者,舌也。常當琢齒漱液,可以溉灌舌根焉。
  《經》曰:外本三陽神自來,三陽可長生。何也?男八女七,者,三光之曆候也。內養從此而生,與日月相守,天地相保焉。三陽嬰兒生時,一神魂魄來入於胎中,鼻引陽氣取之以內養。赤子、真人、嬰兒,是為三陰,所謂陰神一也。魂,陽也;魄,陰也。世之人無有道德則魂魄離身散矣。夫能拘魂制魄,使不動作,常在身中,則道合於自然者也。
  《經》曰:遊璣懸珠還無端,玉牝金鑰身圓堅。何也?遊璣運轉,氣脈流通而不止也。閉口養神,漱練醴泉如流珠也。陰為牝,陽為鑰,兩不相傷,得乎口和,還精煉形,故得圓堅也。
  《經》曰:象以四時□如丹,仰前後卑各異門,送以還丹與玄泉,象龜引氣至靈根。何也?明堂四達,應於四時,真人子丹之所居。咀嚼其氣,夫能思之則壽無窮焉。首與足,腎與心,心赤腎黑,本於同根。水火相克,故異門也。丹者,血也。化入下元,變為白精#2。當此之時縮鼻還之,上至於泥丸,下至於口,變為玉泉,以鼻引氣至於舌根,咽送於腹則雷嗚應之,此真氣使之然也。
  《經》曰:獨食太和陰陽氣,故能不死天相既。何也?世人食土地之精,以死報地;聖人食元和之氣,以仙報天。故學仙者朝食陽氣,暮食陰氣,并元氣則可以不死矣。
  《經》曰:道自持我神明光,晝日昭昭夜自守,渴自有漿飢得飽。何也?思心中之赤氣,明照萬神,守日月之光,念二腎之根,晝守光夜守神,飢食自然之氣,渴飲華池之漿,則不飢渴而長生矣。
  《經》曰:經歷六府藏卯酉,轉陽之陰藏於九。何也?根生六府,藏於卯酉,其要妙者也,陽反屬陰,轉體相就,還藏於九。九為首焉,此所謂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也。常於鸚嗚之時,仰臥披髮,琢齒三十六通,吞精咽氣,斯遠死之道也。
  《經》曰:肝之為氣脩而長,羅列五臟生三光,上合三焦道飲漿。何也?脩氣上行,達於其首,以補泥丸。五宮六府各有所主,故腎之上下有日月三光焉。三光者,日、月、星候也。三焦者,三關元也。漿者,華池也。
  《經》曰:我神魂魄在中央,精液流泉去鼻香,立於玄膺含明堂。何也?中央魂魄者,二腎也。左魂右魄,晝則以魂守魄焉,暮則以魄守魂焉,拘魂制魄,不得動作可也。陰陽交接,漏液失精,則飲食無味鼻失芳香矣。舌下者,玄膺也。肺者,明堂也。含氣咽之,灌於明堂,則流行於身中矣。
  《經》曰:通我精華調陰陽,伏於玄門候天道。何也?此蓄精養神者也,負陰抱陽,調其精神。夫玄門者,鼻也。候上都之一神,使守精神以念其身焉。
  《經》曰:清靜無為神留止,精神上下關分理。何也?內修其道作無為焉,外修其道作無欲焉,於是心不煩亂,精神留止。精者,神也。氣者,道也。保精息氣,上下各有分理焉。當精思上下部,以守一神可也。
  《經》曰:七孔已通不知老,還坐天門候陰陽,下於喉嚨通神明,過華蓋下清且凍,入清靈淵見吾形。何也?首面七孔者,精神之門戶也,通利其身則不老矣。朝食陽氣,暮食陰氣,會於口中。於是喉嚨之中有十二亭長,皆持玉戟守之,真人在其內主通氣上下者也。眉者,華蓋也。神位其中,入於腦戶,見於泥丸,可以卻白駐年矣。
  《經》曰:還過華池動腎精,立於明堂望丹田,將使諸神開命門。何也?從其腦戶曆脊下入於腎者也。眉問卻入一寸是為明堂,卻入三寸是為丹田。鼻者,天根也;引其真氣晝夜綿綿可也。
  《經》曰:隨鼻上下開二耳,閥視天地存童子,調和精華理髮齒。何也?元氣出入於鼻,上下通於二耳也。天者,首也;地者,下部也。童子者,存念守一神也。吸其五氣,琢齒三十六通,咽津三十六過,可以理玄白也。
  《經》曰:藏養靈根不復枯。何也?養舌之根則不復枯燥,舌之下有醴泉,其出如流珠,常含而咽之勿妄吐也。
  《經》曰:閉塞命門如玉都,壽傳萬歲將有餘,脾中之神遊中宮。何也?人生繫帶於精液,常當愛養之勿妄施捨,則精凝如玉,在於下部也,可以長生焉。脾者,在太倉之上,朝為老君守理,暮游明堂,為太一君者也。
  《經》曰:通利血脈汗為漿。何也?五內安寧,手足汗液,此神明之信也。
  《經》曰:上察天氣年益長。何也?食其元氣則骨輕矣,氣與神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