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不惹,是則故是,然則未然,實非聖人真清淨之妙。夫何故?聖人之心,若懸寶鏡在堂,物來則照,物去則空,隨機應變,活潑潑、圓混混、虛豁豁、明皎皎,因其利而利之,以輔萬物之自然。無可不可,乃為而無為也。圓通萬變,無所往而不在乎道。如王秉劍,萬法來前,迎刃而解,乃事無事也。咀玩道德,精妙入神,含養元炁沖和,如飲玉液瓊漿,乃味無味也。大眾,汝等欲知之乎,欲力行之乎?噫。頌曰:
  萬里無雲障,碧天日正中。圓明暉宇宙,光朗曜虛空。
  照物無私照,通幽徹大通。我心無點染,何事不圓融。
  方便和人事,隨機闡祖風。
  第十九則
  太上云: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只這一步,向何處起腳。大眾會麼?師寂然良久,空中畫一畫,云:夫大道驀直坦平,寬闊無涯,十極八方,六通四達,綽然無礙。南華老仙云:終日行而未嘗行。多少省力,全無眹跡。誠向這裹會得,回轉頭來,力行將去,忽然踏著故鄉,縱前許多熟境路頭,盡淨都忘。所謂頓超物表,遊咏仙鄉,逍遙真樂,豈不美哉?○看頌曰:
  舉步不在腳,也是涉途程。不行行至妙,無處不寬平。
  心路誠虛絕,天衢道大亨。踏翻玄妙竅,慶快樂無生。
  第二十則
  太上云:我有三寶,持而守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寬居仁行,濟人利物,憫惠一切,謂之慈。慈所以養乎天性也。素分安常,省心節事,謹言慎行,誠一无妄,謂之儉。儉所以養乎道心也。虛以受人,謙以自牧,柔和卑下,遜讓持後,謂之不先。不先所以養乎孔德也。大眾,誠能慈,無敵於天下,故曰勇;誠能儉,真樂有餘,故曰廣;誠能不先,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故能成其器長。道人家若不慈、不儉、不謙,不惟亡道,凶禍隨之矣。可不戒慎,以保永終之元吉乎?師下座,端誠拜禮大眾,而說頌曰:
  富貴謙為本,尊高下作基。謙謙君子吉,行行惹人非。
  克己心無昧,恕人心不欺。息心無可欲,和順樂希夷。
  第二十-則
  太上云:言有宗,事有君。夫惟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披褐懷玉。故志士樂道而忘賤,安德而忘貧,外雖狼藉,內懷至寶。故聖人本體圓明,則大用美利無窮,是以言言中節,事事公當。蓋言未發時,中有宗本,事未萌時,中有君主。夫惟無知此妙之人,言多不善,事多偏倚,乃不知我道大體妙用寂然,中主應化無方之故。然知此道者希有,誠能反觀本主,卓然存乎中,則言也、事也,無不條當,無所往而不利。作之君、作之師,天人敬仰,豈不超絕。故曰則我者貴矣。大眾,且道只今言默作為,是誰主使?○頌曰:
  七情未發妙,六慾不生時。寂寂誠忘我,中中的是誰。
  言言說奚說,事事為無為。美玉藏中蘊,神珠光自輝。
  嘻,明明拈出家中寶,無奈人迷不我知。
  第二十二則
  太上云: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前經云:雖智大迷,是謂要妙。故達道之士,若拙若
  愚,若昏若訥,洞徹本元,含光寂照,自昭明德,光而不耀。故曰知不知上也。今之我輩,未悟為悟,未明為明,螢光井量,自為了達,強辭口鼓,賣弄精魂,此乃不知強知之節病也。聖人秉氣純厚,德性朴真,八達六通,常若無知,三才一貫,常如不及。以其中虛安靜,恬退柔和,並無昧己自欺,好勝爭能,自見自是,許多節病。故曰: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大眾,誠能頓覺自己昧心,強知自是之節病,克己改過,自然明德日新,樂天無窮矣。頌曰:
  百拙無能懶散人,騰騰兀兀樂天真。人前默訥全無用,就裹含容席上珍。
  性若良金無雜偽,心如美玉絕瑕垠。休誇口鼓機鋒敏,免爾勞叨墮法塵。
  第二十三則
  太上云: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原夫天地乃無心聖人,聖人乃有心天地。天道運而無所積,故生生化化,美利天下而無害。聖人虛而無所積,故純純全全,道濟天下而不爭。所以厚養人民,於己愈有;博施濟眾,於己愈多。可謂法海寬弘,而無盡藏。大眾,只這利而無害,為而不爭的道妙常存,日用天地大生之德,聖人大化之仁盡在己矣。伏惟珍重。頌曰:
  至道玄虛妙莫評,樞機造化主生成。乾坤健順生生化,賢聖誠純化化生。
  舜禹體天奚有害,羲堯心道了無爭。物豐時序人安泰,天下淳風樂太平。
  第二十四則
  《文始妙道真經》曰:一情冥為聖人,一情善為賢人,一情惡為小人。大眾,一情善惡即不說,且道一情冥時如何領會?嘻;若就此處直下承當,則天心朗朗,成性存存。其或未然,聽予煩曰:
  善惡雖然是二途,道人不若悉捐除。七情冥息忽忘我,一道圓光曜太虛。
  第二十五則
  《文始真經》云:魚欲異群魚,捨水躍岸即死;虎欲異群虎,捨山入市即擒。聖人不異眾人,時務不能拘耳。
  乃知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