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禮,今澧水出南陽。東流注于視水。其中多大魚,其上多美桑,其下多苴,多赤金。
  又東五十里曰宣山。淪水出焉,東南流注于視水。其中多蛟,其上有桑焉,大五十尺。圍五丈也。其枝四衢,言枝交互四出。其葉大尺餘,赤理、黃華、青柎,名曰帝女之桑。口女主蠶,口以名口#7。
  又東四十五里曰衡山。今衡山在衡陽湘南縣南嶽也。今謂之峋嶁山。其上多青□,多桑,其鳥多鸜鵒。
  又東四十里曰豐山。其上多封石,其木多桑,多羊桃,狀如桃,而方莖,一名鬼桃。可以為皮張。治皮腫起。
  又東七十里曰嫗山。其上多美玉,其下多金,其草多雞穀。
  又東三十里曰鮮山。其木多楢、杻、苴,其草多亹冬,其陽多金,其陰多鐵。有獸焉,其狀如膜大,赤喙,赤目,白尾,見則其邑有火,名曰□即。音移。
  又東三十里曰章山。或作童山。其陽多金,其陰多美石。臯水出焉,東流注于澧水,其中多硊石。未聞,魚跪反。
  又東二十五里曰大支之山。其陽多金,其木多穀柞,無草。
  又東五十里曰區吳之山。其木多苴。
  又東五十里曰聲匈之山。其木多穀,多玉,上多封石。
  又東五十里曰大騩之山。上已有此山,疑同名。其陽多赤金,其陰多砥石。
  又東十里曰踵臼之山。無草木。
  又東北七十里曰歷或作磨。石之山。其木多荆芑。其陽多黃金,其陰多砥石。有獸焉,其狀如狸,而白首虎爪,名日梁渠,見則其國有大兵。
  又東南一百里曰求山。求水出于其上,港于其下,中有美赭,其木多苴,多□。篠屬。其陽多金,其陰多鐵。
  又東二百里曰丑陽之山。其上多椆椐,有鳥焉,其狀如鳥而赤足,名曰□餘,音如松橘之枳。可以禦火。
  又東三百里曰奧山。其上多栢、杻、檀,其陽多□琈之玉。奧水出焉,東流注于視水。
  又東三十五里曰服山。其木多直,其上多封石,其下多赤錫。
  又東三百里曰杳山。其上多嘉榮草,多金玉。
  又東三百五十里曰几山。其木多楢檀,其草多杻。有獸焉,其狀如彘,黃身,白頭,白尾,名曰聞□,音鄰。見則天下大風。□一作口音口。
  凡刻山之首,自翼望之山至于几山,凡四十八山,三千七百三十二里。其神狀皆彘身人首,其祠:毛用一雄雞祈,瘞用一珪,糈用五種之禾。求山,帝也,其祠:太牢之具,羞瘞,倒毛;薦羞反倒牲埋之也。用一璧,牛無常。堵山、玉山冢也,皆倒祠,羞毛少牢,嬰毛吉玉。
  《中次十二經》洞庭山之首,日篇遇之山。或作肩。無草木,多黃金。
  又東南五十里曰雲山。無草木,有筀竹,甚毒,傷人必死。今始興郡桂陽縣出笙竹,大者圍二尺,長四丈。又交趾有第竹,實中勁彊,有毒,銳以刺虎,中之則死。亦此類也。其上多黃金,其下多□琈之玉。
  又東南一百三十里曰龜山。其木多穀、柞、椆、椐。其上多黃金,其下多青雄黃,多扶竹。邛竹也。高節實中,中杖也。名之扶老竹。
  又東七十里曰丙山。多筀竹,多黃金,銅鐵,無木。
  又東南五十里曰風伯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痠石、文石,未詳。痠石之義。多鐵,其木多柳、杻、檀、楮。其東有林焉,名曰莽浮之林,多美木、鳥獸。
  又東一百五十里曰夫夫之山。其上多黃金,其下多青雄黃。其木多桑楮,其草多竹。雞鼓神于兒居之,其狀人身,而身操兩蛇,常遊于江淵,出入有光。
  又東南一百二十里曰洞庭之山。今長沙已陵縣西,又有洞庭陂,潛伏通江。《離騷》曰:邅吾道兮洞庭。洞庭波兮木葉下。皆謂此也。字或作銅,宜從水。其上多黃金,下多銀鐵,其木多柤、梨、橘、櫾,其草多葌、麋蕪、芍藥、芎藭。麋蕪,似蛇牀而香也。帝之二女居之。天帝之二女而處江為神。即《列仙傳》江妃二女也。《離騷·九歌》所謂湘夫人稱帝子者是也。而《河圖玉版》曰:湘夫人者,帝堯女也。秦始皇浮江至湘山,逢大風,而問博士:湘君何神。博士曰:聞之堯二女舜妃也,死而葬此。《列女傳》曰:二女死於江湘之間,俗謂為湘君。鄭司農亦以舜妃為湘君。說者皆以舜陟方而死,二妃從之,俱溺死於湘江,遂號為湘夫人。按《九歌》湘君湘夫人自是二神,江湘之有夫人,猶河洛之有處妃也。此之為靈,與天地並矣。安得謂之堯女,且既謂之堯女,安得復總云湘君哉。何以考之,《禮記》曰:舜葬蒼梧,二妃不從。明二妃生不從征,死不從葬,義可知矣。即令從之,二女靈達鑒通無方,尚能以鳥工龍裳救井廪之難,豈當不能自免於風波而有雙淪之患乎。假復如此,《傳》曰:生為上公,死為貴神,禮五鄴比三公,四演比諸侯。今湘川不及四瀆,無秩於命祀,而二女帝者之后,配靈神衹無緣當復下降小水而為夫人也。參攷其義,義既混錯。錯綜其理,理無可據,斯不然矣。原其致謬之由,由乎俱以帝女為名,名實相亂,莫矯其失,習非勝是,終古不悟,可悲矣。是常遊于江淵。澧沅之風,交瀟湘之淵,些言二女遊戲江之淵府,則能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