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本改。
  #6 □恍: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作『倘恍』。
  #7 檐: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作『擔』。
  #8 悉:原作『心』,叢刊本.同,輯要本作『眾』,據四庫本改。
  #9 瘞藏:叢刊本、輯要本同,四庫本作『瘞埋』。
  #10 蒼惶: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作『倉惶』。
  #11 :叢刊本、輯要本同,四庫本作『嫉』。
  #12 證道之漸階矣: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無『道』字。
  #13 罄折: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作『磬折』。
  #14 帖:叢刊本、四庫本同,輯要本作『貼』
  #15 江:原作『汪』,據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改。
  #16 奉:叢刊本、輯要本同,四庫本作『諷』。
  #17 舁:原作『畀』,據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改。
  #18 云:四庫本、輯要本同,叢刊本作『天』。
  #19齎:原作『齋』,據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改。
  雲笈七籤卷之一百二十
  道教靈驗記
  處州青田縣清溪觀古鐘自歸驗
  處州青田縣清溪觀,古有銅鐘,因袁晁亂,後失其所在,有墨書《青田》字,人或記焉。其後溫州島嶼山下水中,舟人時聞鐘聲,幽咽不遠。一旦,有人忽見水中一物,如半鐘之形,側露水上,盪槳視之,既近即覆矣。露其一半,認其模範之跡、蒲牢之形,乃鐘也。以物觸之,沉於水中矣。與人語其異,好事者乘舟看之,天氣晴霽,亦時一見。州寺僧結彩舫,具幡花,致齋迎之,或經宿水上道場,禮懺而請,或得見之,尋又沉去。道門亦備幡花、舟舫、香火迎之,見而不得。清溪道士,時亦在迎鐘眾中,稽首祝之曰:此州觀寺皆自有鐘,唯清溪觀無鐘多年,極是闕事。遠地不辦香花,丹心而已。鐘若有靈,願泝流自往。某旬日,即歸於觀前溪中奉候。眾聞其說,皆笑之。十餘日,道士歸青田,鐘已在觀前潭中矣。焚香迎之,泛泛就岸,重千餘斤,數人挽拽懸掛,若百許斤爾。日後#1時亦飛去,旬日却迴,今以大鎖繫之,不復去矣。其上墨書青田字,久在水中,宛然不滅。井邑老人詳認其字,乃觀中舊鐘也。
  青城山宗玄觀銅鐘不能損驗
  青城山宗玄觀古跡銅鐘,三千餘斤,隱花文,飛仙幢節之狀,工甚精好。劉闢據成都,取管內銅像大鐘,鑄兵器及錢。此鐘差縣人挽拽下山,磨其上隱起花文欲盡,頻以巨石捶擊,終不能損。拽至江干,將入竹筏,力敵萬斤,竟亦不動。縣狀申闢,闢異之,令送山中。三二十人牽送上山,纔若一二百斤爾。既復懸掛,時或擊之,立致雲雨,至今見在。
  溫江縣太平觀鑄鐘道士得道驗
  溫江縣太平觀,有任尊師者,於市中,每日戶乞一錢,鑄鐘萬斤,數年鐘成,尊師年已八十餘矣。作大齋表讚,扣鐘數百下,辭决而去,即大曆年中也。其後劉潼僕射擁旎西川,觀寺鐘上,皆鐫刻陸羅尼咒。至是任尊師復歸,領巧工,於咒邊刻云:觀家銅鐘,不合妄刻佛咒。別立誓詞數句。而人見任狀貌益少,壯於當時,信是得道者。
  眉州故彭山市觀大鐘傷寺匠驗
  眉州故彭山市觀,有大鐘重千斤。觀去#2州二十餘里,每扣鐘之時,聲應州郭。頃年,僧輩誑陳文狀,云觀無道士,鐘在草中,當用運之。時官無正理,遂移於州寺。懸挂上鐘之時,折匠人之足,人以為靈驗。寺當州門,扣擊之聲,不聞州內。群僧別鑄大鐘,此鐘不還本觀,賣與嘉州寺中。下樓之時,傷其二匠,斷足折腰。入船出岸,皆有傷損。聾俗不以為靈驗,至今流俗未還,良可惜也。
  浴爰赤木古鐘水洗瘡驗古鐘驗附
  爰赤木古鐘,開元中所進。云赤木莊在玉山之下,時聞地中隱隱#3然有鐘聲,尋求莫能致。一旦赤木患瘡疾且甚,醫不能袪,夢一青童曰:得浴鐘水洗之即愈。赤木就近觀寺中,以水洗鐘,用器盛之,歸以洗瘡,微加痛劇。乃令人於常聞鐘聲處聽之,果聞鐘在地下,掘數尺而得形,上有坐師子為鼻,鼻下平闊,其頂圓大,圍三尺餘,六七寸頓小,如腰鼓形,向下復大。奇文隱鏤,萬狀千名,迨非鎔範所作。既得,以水浴去泥土,取其水洗瘡,即日痊愈。夜有光影,時或自鳴,為鄰里所異,不敢藏隱,奉表進焉。勑賜景龍觀。黃巢前,此鐘猶在。
  寶應中,盩厔縣居人耕地,亦得古鐘百餘斤。上有伏虎形為鼻,自鼻以下頓大,數寸而小殺之,如是再殺三成,共高一尺八九寸,徧身天花雲葉,工用殊妙,比赤木所得圓厚而重。既得,夜夜有光,或飛於空中,聲韵清越。亦表上進,詔送玄真觀。久之,取留內殿。
  渝州南平縣道昌觀古鐘奇巧驗
  渝州南平縣道昌觀,有古鐘焉。以二獅子,對立捧花座,蛟螭為鼻,蛟尾分繞獅之足,盤於鐘上。鐘形再殺三成,如盩厔古鐘之狀,於其殺處,細花文五條。當中一條,黃色明净,累累若珠貫焉;次珠條之外,作花片之狀,屈曲相縈;又外一重,雲葉纏繞。蹤跡奇巧,工甚周#4細,若非人工。此外周身有花,不可細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