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之法。陰君乃傳靚此道。又與靚論晋室修短之期,皆演一為十,廣十為百,以表元帝,託云推步所知,不言見陰君所說,是陰君戒其然矣。
  雲笈七籤卷之一百六
  #1 帶:四庫本同,叢刊本作『猜』,輯要本作『精』。
  #2 太傅:原作『大傅』,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3 險毳: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均作『驗毳』。
  #4 摧:原作『推』,叢刊本同,據四庫本、輯要本改。
  #5 記:原作『託』,據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改。
  #6 丹:輯要本同,叢刊本訛為『母』,四庫本作『斯』。
  #7 中候:四庫本同,叢刊本、輯要本作『中侯』。
  #8 授:原作『受』,據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改。
  #9 報:本書卷九十七作『執』。
  #10 殖:本書卷九十九作『植』。
  雲笈七籤卷之一百七
  傳錄
  陶先生小傳吴興謝瀹水明十年作
  先生諱弘景,丹陽人也。幼標異操,聰明多識,五經子史,皆悉詳究。善書,得古今法。不肯婚宦,以資營未立,且薄遊下位,為宜都王侍讀。年二十餘,便稍就服食,遵行道要,所得符文妙法,並是真人遺跡。於是業行漸進,乃拂衣止於茅山焉。觀其神儀明秀,盼睞有光,形細長項,耳間矯矯,顯然異眾矣。
  華陽隱居先生本起錄
  從子翊字木羽撰
  永明十年,太歲己卯,謝詹事瀹先從吴興還,聞先生已辭世入山,甚懷嗟賞。於路中仍為前傳,雖未能究洽,而粗舉大綱,有似王右軍作《許先生傳》。翊從叔隱居,先生諱弘景,字通明,丹陽人也。宅在白楊巷南岡之東,宋初土斷,仍割秣陵縣西鄉之桐下里,至今居之。
  陶氏本冀州平陽人,帝堯陶唐之苗裔也。堯治冀州平陽,故因居焉。漢興,有陶舍為高祖右司馬,子青擢位至丞相。十三世祖超,漢末渡江,始居丹陽。七世祖濬,交州刺史璜之弟,仕吴為鎮南將軍,封句容侯,食邑二千戶,與孫皓俱降晉,拜議郎散騎常侍、尚書。六世祖謨,濬第三子,永嘉中為東海王越司馬,領屯軍隨王出許昌。因敗,仍復過江,為大將軍王敦參軍。敦為丞相,轉軍諮祭酒。後隨敦南下,而情懼禍及,乃啟分屬籍,禁錮積年,晚起為車騎丞相參軍,不就。昇平四年卒,始別葬白石山之嶺,贍湖北。高祖毗有理識,器幹高奇,以文被黜,不肯遊宦,州郡辟命並不就,後板授南安正佐,亦不起,元興三年卒。曾祖興公多才藝,叵營產殖,舉郡功曹,察孝廉,除廣晋縣令,義熙二年卒。祖隆身長七尺五寸,美姿狀,有氣力,便鞍馬,善騎射,好學,讀書善寫,兼解藥性,常行拯救為務。行參徵南中郎軍事,侍從宋孝武伐逆有功,封晋安侯,除正佐,固辭。顏峻恃寵,就求宅以益佛寺,弗與,因辭官。見譖削爵,徙廣州,後被恩除南海酉平縣令,後監新會郡。大明五年,卒於彼。
  父諱貞寶,字國重,司徒建安王劉休仁辟為侍郎,遷南臺侍御史,除江下孝昌相。亦閑騎射,善藁隸書。家貧,以寫經為業,一紙直價四十,書體以羊欣、蕭思話法。探解藥術,博涉子史,好文章,美風儀,凡遊從,與蕭思話、王釗、劉秉周旋,多為諸貴勝所賞遇。元徽四年冬,御使膚庭,通鄰國之好,甚得雅稱。昇平#1元年還都,具撰遊歷記并詩數千字,及所造文章等,劉秉索看,仍值石頭事亡失,無復別本,不得傳世。建元三年於縣亡,背喪還葬舊墓。母東海郝夫人,諱智湛,精心佛法,及終,有異焉。先是,貞寶携家隨蕭之郢州,孝建二年,蕭亡。其年九月,母覺有娠,仍夢見一小青龍,忽從身中出,直東向而昇天,遂視之,不見尾。既覺,密語比丘尼,云:弟子必當生男兄,應出非凡人,而恐無後。尼問其故,以所夢答。尼云:將出家?又答:審爾亦是所願。時年二十五。其冬,仍隨蕭部伍還都,住東府射堂前參佐廨中。以孝建三年太歲丙申四月三十日甲戌夜半,先生誕焉。是年乃閏三月,明日朔旦,便是夏至,母即沐浴而起,了無餘患。
  先生四五歲便好書,今猶有六歲,時書已方幅成就。九歲十歲讀《禮記》、《尚書》、《周易》、《春秋》雜書等,頗以屬文為意。年十一,為司徒左長史王釗子昊博士。十三,父貽宅席卷,隨吏部尚書劉秉之淮南郡。十五歸都,寓憩中外徐冑舍,後仍立別宅,從此不復還舊廬。十七乃冠,常隨劉秉尹之丹陽郡,得給帳下食,出入乘廄馬。秉第二男侯,少知名,時為司徒祭酒。俣雅好文籍,與先生日夜搜尋,未嘗不共味而食,同車而遊。俣與江斅,褚炫等俱為順帝四友,故最以才學得名。俣作《宋德頌》,連珠七警,當世稱絕。俣既亡後,文章皆零落,先生欲為纂集,竟不能得。是歲昇明#2元年冬,先生年二十二,隨劉丹陽入石頭城,就袁粲建事,先生與韓賁、糜淡同掌文檄,及事敗城潰,即得奔出。俣及第侅為沙門以逃,為人所獲,建康獄死,人莫敢視。先生躬自收殯瘞葬,查硎舊墓,營理都畢,自此棄世,尋山而止。
  值宋齊之際,物情未安,既結劉宗,常懷憂惕。父乃因紀僧真求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