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然而定。其取定之術,具載《下元篇》中,審而行之,萬不失一矣。
  下元歌
  契真之道飄颻易,動不動中如有寄。那知有無可超忽,去住玄機此其義。
  此篇調下元之訣,契真之要,甚不難,人自強難。飄颻,猶閑暇矣。能閑暇其身,澄心絕想,三元俱通,仙則近矣。動不動者,玄珠矣。謂存下元之中,作一珠可彈丸許大,焰焰然如動又不動。動中寄者,注意於下丹田之中,有炁海,使炁細細於海,繞珠四合,炁入足,動中寄有其珍珠矣。中元注下元之珠,元炁乃定,定則外炁不入,內氣不出,兀然與天地同和,命無涯矣。天地自傾,我長自然矣。黃帝於赤水求玄珠,赤水則赤血矣。如玄珠在於氣中,求此珠,珠得必生。故使罔象,則無思無慮,冥然之後,乃自得此珠矣。欲知超忽飛昇之道,切在去機。機去身存,機住身死。無機胸中純白,自處得失之要。此其義矣。
  後序
  冲和子云:余少學道,長乃尤益。天下名山,靡不尋覽。躋危躡險,敢憚乎勞!意有殊觀,不遠千里。乙未歲,步青城之燕谷,幽邃百里,松蘿上蔽於天。偶逐樵人,步入石窟。窟內有真人。云姓李氏,不知何許人也。垂髮過腰,姿容冰雪。余再拜之,怡怡如矣!良久,問從何而來?余因述誠素,處機履之傍,天幸見錄。俄經四十三載,忽授《三元之術》。如訣修之,俾作夜。一紀之後,往往自飛。玄之又玄,難於數載。受之者可三十一年,傳非其人,灾罰可見。行此道者,五辛陳臭並宜損之,損之在漸,不宜頓。一年之後,氣道充實,自不食矣,大要在乎泯機,機絕則炁不召而至,不謀而成。躬自行之,一一神效。今為注解,庶無後迷。高尚之徒,幸祕斯訣矣。
  雲笈七籤卷之八十八
  #1 吊:四庫本作『存』。
  #2 句:通『苟』,如果。叢刊本、四庫本並作『向』。
  #3 充:叢刊本、四庫本並作『剋』。
  卷七十一內丹
  雲笈七籤卷之八十九
  諸真語論#1
  經告
  安非告曰:衝風繁激,將不能伐君之正性。絕飈勃鬱,焉能迴己之清淳。爾乃空冲自吟,虛心待神,營攝百絕,栖澄至真。當使憂累靡干於玄宅,哀念莫撓於絳津。
  太上曰:高才英秀,惟酒是耽,麴蘗薰心,性情顛倒。破壞十善#2,興隆十惡#3,四達既荒,六通亦塞。
  天尊曰:一切眾生,久習顛倒。心想雜亂,隨逐諸塵,捨一取一,無暫休止。猶如猿猴,遊於林澤,跳躑奔趨,不可禁止。是諸凡夫,心性亦爾。遊五欲林,在六根澤,縱逸騰躍,不可拘制。
  又曰:人情難制,猶如風中竪幡,飄飄不止。或思作偽,以邀名譽。
  《定志經》云:人既受納有形,形染六情。六情一染,動之弊穢。惑於所有,昧於所無。世務因緣,以此而發,招引罪垢,歷世彌積。輸迴於三界,漂浪而忘返;流轉於五道,長淪而弗悟。嬰痾抱痛,不能自和。馳神惶悸,惟罪是履。
  太上曰: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争。故與時争之者昌,與人爭之者亡。是以有兵甲而無所陳之,以其不争。夫不祥者,人之所不争。垢辱者,人之所不欲。能受人所不欲,則足矣#4。
  《妙真經》曰:視過其目,明不居;聽過其耳,精泄漏;愛過其心,神出去。常於欲事汲汲懅,為利動者惕惕懼,結連黨友以自助者,非真也。
  又曰:罪莫大於淫,禍莫大於貪,咎莫大於僭,此三者,禍之車也。小則亡身,大則殘家。
  道言:吉凶禍福,窈冥中來。其灾禍也,非富貴者請而可避,其榮盛也,非貧賤者欲而可得。蓋修福則善應,為惡則禍來。
  天尊曰:氣不可極,數難可窮。死而復生,幽而復明,天地運轉,如車之輪,人之不滅,如影隨形,故難終也。
  《妙林經》曰:夫有為生死,眾生漂浪,如虛中雲,如空中色,如谷中響,如水中月,如鑑中象,如熱中炎,如電中火,如聾中聽,如盲中視,如啞中言,如二頭鶴,如三足雞,如龜中毛,如兔中角。如是無明,貪著愛見,生死之本,亦復如是。必竟皆空,不可論說。譬如燈滅,不可尋求。生死本空,亦復如是。如大猛火,如四毒蛇,不可親近。生死之法,亦復如是。
  天尊告聖行真士曰:若復有人,於諸法中,生有見心,捨於穢土,求三清樂。捨眾生身,求真道相。欲斷煩惱,而入無為,求離諸見,乃得寂滅。如是等相,我說此人名大邪見。譬愚人,畏於大地,而欲走避。所至之處,不離大地。眾生亦耳,畏生死身疾,捨三界有心,厭離所得之身,不離生死。如是眾生,未能見法,求真道相,探實可哀。真道相者,名為不作,無起無滅,非有非無,非常非斷,非大非小,非色非心,體如此,名為修習真道正行。
  又告聖行真士曰:世間眾生,無明重暗,真道在身,莫能睹見。譬如愚人,東西馳走,求覓空色,而不能知,即色是空。一切世間,亦復如是。心性馳走,欲求真道,不知身心,即是真道。
  又寶瑞降之,有千善則後代神真,有二千善則為聖真仙將吏,有三千善則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