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者聖人乎!可#16為造化在乎心,變轉自由耳。不知真訣,假如#17念誦真歌,不遇師受,終無成理。余憶昔年迷謬,徒歷山川,一事不為,虛棄財貨。忽然指悟,如醉醒焉。目前可致煙霄,足知大道不遠。蓋人祕易為難,恐愚者侮之容易,即天官减筭,神道奪壽。故《真人誡經》云:世皆延年,為人身命,漸被陰境侵之,以至陰死也,豈陽生之神術乎!夫不修行益生,損人侵物,何長生乎!雖遇至人,道不相契,固不傳其非人乎#18!《科儀》云,希長生,還丹取。成大丹,不可不知爐鼎也。知爐鼎,又不可不知火候也。知火候,又不可不知心也。既知心,又慮多難與宿殃也。萬一自知,又不可妄傳授於人也。道不傳即廢,傳非人即殃。故知萬妙不得其心也。心為出世之宗,丹為延年之藥,服之陽宮,即陰司落名,已後縱往,亦神解上仙,此真聖之言不惑矣!余悟古賢真旨,至《參同契》、《金碧經》、《古文龍虎傳》,三聖遺文,眾真歌訣,不離真妙之鉛汞乎?恐後之有疑未决者,更序之於心鏡,必欲明其大道,昭一曜真元,滌學者凝滯之旨,曉愚者惑誑#19之說,悟而見受,可披#20青雲,可致朗月#21當明序而說之#22,知不惑眾者矣。
  太清神丹中經叙#23
  元君曰#24:元君者,上帝之師也。其人大神,能調和陰陽,驅役風雨,進退五星,斟酌寒暑,驂駕九龍,十二白虎,天下眾仙隸之焉,人生死成由之矣。猶言,本亦學道,服神丹之所致也,非自然爾,况小兆乎!勉力求生,勿得懈怠。上士得道,昇為仙官;中士得道,棲集崑崙;下士得道,長生世間。賢者勤之,吾不虛言。
  元君曰:凡言聖人、神人、仙人,些二人者,皆是學而得道者也,非天生自然矣。但德有優劣,官有尊卑,故雖神、雖聖、雖仙,猶言人者,明其素是人也。天神之自然生者,則但言神不言神人。言神者,以光氣為體,言人者,猶有骨肉也,但已得道,能隱翳變化不見聞耳。凡初得仙者,但言仙人;若得昇天往來大神之處,則位為真人;若得補天曹官職,乃位為神人也。老子及太一問元君曰:凡服神丹而長生者,豈神靈候之乎?將自藥之力也?元君曰:長生之事,功由於丹。丹之成,由於神。神不祐,則作丹不成也。故將合丹,必正身心,守善不履罪過,神明哀之,作丹必成。神丹入口,壽無已矣。
  雲笈七籤卷之七十三
  #1 化: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氣』。
  #2 神化:叢刊本、四庫本均作『神仙』。
  #3 志:原誤作『至』,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4 魄:叢刊本、四庫本均作『魂』。
  #5 龍虎正道: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浸法天道』。
  #6 龍虎: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各稟』。
  #7 止:原誤作『上』,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8 乙:原誤作『已』,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9 璧:原誤作『壁』,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10 色:原誤作『塞』,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11 胞:叢刊本、四庫本作『胎』。
  #12 陰丹慎守訣:此章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3 托之周易:此上原衍『愚容易』三字,據叢刊本、四庫本刪。
  #14 大凡人間之大丹:此起至『省已修性也』凡四百六十六字,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15 論:此上叢刊本、四庫本均有『蓋』字。
  #16 可: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欲』。
  #17 假如: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徒然』。
  #18 乎:叢刊本、四庫本均作『也』。
  #19 惑誑:叢刊本、四庫本均作『狂惑』。
  #20 披:原誤作『謂』,據四庫本改。
  #21 月:此下叢刊本、四庫本均有『也』字。
  #22 當明序而說之:此起十二字,叢刊本、四庫本無。
  #23 太清神丹中經叙:此章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24 元君曰:疑為衍文。
  卷七十一內丹
  雲笈七籤卷之七十四
  方藥
  太極真人青精乾石□飯上仙靈方
  王君注解
  青精上仙靈方太極法#1,使二千二百歲中得傳十人#2。無其人,祕之勿泄。一日有其人,聽頓授之十人,過限不得復授。受之者,皆立盟約,誓啟不宣漏,脆有方之師,青帛三十尺,金兩雙,代歃血之信。傳非其人,宣泄寶文,身考三官,死為下鬼,撻濛山之石,填積夜之河。凡受書,齋十日,授者亦然,然後乃得對傳之。
  太極真人曰:夫受生炁於五穀者,結胎育物,必抱穀氣之流精也,含真萬化,亦陶五穀之玄潤也。若子寄形於父母,將因所生而攝其生矣#3。不緣所生之始本,而頓廢其所因者,未嘗#4不枯竭於偏見,斷年命以雕傷乎#5!當宜因其所由,順其精源,凝滌柔和,微而散根,使榮衛易鍊於日用,六府化谷於毫漸也。故因穀以斷穀者,乃衛明之良術,緣本以去本者,乃攝生之妙迹耶!於是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