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三洞者,蓋是一乘之妙旨,三景之玄言。了達則上聖可登,曉悟則高真斯陟。龍章鳳篆,顯至理之良詮;玉簡金書,引還元之要術。故《玉經隱注》云:三洞經符,道之綱紀;太虛之玄宗,上真之首經矣。豈中仙之所聞哉?《正一經》又云:三洞妙法,兼而該之,一乘道也。
  三洞品格
  《八素真經》云:太上之道有三;上真之道有七;中真之道有六;下真之道有八。今出如左:
  《玉清隱書》
  《神虎大符》
  《金虎真符》
  右是太上之道。行此真道,得為太上之真位,為上真玉皇君也。
  《太上鬱儀奔日文》
  《太上結璘奔月章》
  《太上八素奔晨隱書》
  《太微帝君飛行天綱上經》
  《高上大洞真經三十九章》
  《金闕靈書紫文上經》
  《黃老八道九真中經》
  右上真之道。總而行之其道,則為上清上元真人。
  《太丹隱書朝真上經玉帝神符》
  《三天正法鳳真之文九真昇玄文》
  《三元布經四真之章太上金策》
  《方諸洞房玉字上經六甲靈飛符》
  《靈寶祕符三皇內文天文大字》
  《青要紫書曲素訣詞三五順行經》
  右中真之道。總而行之,則為上清中道真人。
  《上清九化十變三九素語》
  《丹景道精隱地八術》
  《天關三圖玄皇玉書》
  《神州七變七轉洞經》
  《紫度中方石精玉馬水母經》
  《絳綠黃道玉目龍書眾文》
  《素奏中章五行祕符》
  《五帝玉女上元五書》
  右下真之道。總而行之,則為上清下元真人也。
  元始天王告西王母曰:太上紫微宮中,金格玉書,靈寶真文篇目有十部妙經,合三十六卷,是靈寶君所出,高上大聖所撰。具如靈寶疏釋,有二十一卷已現於世,十五卷未出。孟法師云:高玄大法師夏禹師仙公所撰十卷,及《修行要用》五卷,足為三十六,合為六卷,即今世所行。其後分有內教十卷,即是昇玄之文,亦世所行也。按《太玄都四極盟科》曰:洞玄經萬劫一出,今封一通於太山,一通於勞盛山。元始天王告西王母云:太上紫微金格玉書靈寶真文十部妙經,太上所祕,不盡傳世。王母所得,詎已極源;五嶽所藏,亦多不備。龜山西室,王屋南洞,天經備足。昔黃帝登峨媚山,詣天真皇人請受此法,駕龍昇玄。帝嚳之時,九天真王駕九龍之輿,降牧德之臺,授帝嚳此法。帝後封之於鍾山。夏禹所感之書出見,有異今略序者。按《真一自然經》云:太極真人夏禹,通聖達真。太上命鈔出靈寶自然經,分別有大、小劫品經、《棲山神咒八威召龍神經》云:小劫至時,必脫大水焉。又云:徐來勒等三真,以己卯年正月一日日中時,於會稽上虞山傳仙公葛玄。玄字孝先。後於天台山傳鄭思遠、竺法蘭、釋道微。道微傳吴主孫權等。仙公昇化,令以所得三洞真經,一通傳弟子;一通藏名山;一通付家門子孫,與從弟少傳奚。奚子護軍悌,悌子洪。洪又於馬跡山詣思遠,盟而授之。洪號曰抱朴子。抱朴以建元六年三月三日於羅浮山,隆安之末傳道士任延慶、徐靈期之徒。相傳于世,于今不絕。《玉緯》云:昔元始天王以開皇元年七月七日丙午中時,三天玉童傳皇上先生教曰:若白簡青籙之人,自然得乎此法。又虛無先生傳於唐堯,後聖帝君命小有天王撰集宣行。青童君云:自唐堯之後,得上文者乃七千人。此飛龍玄昇,或淪化濳引,不可具記。得道者皆藏文五嶽。經內明三劫化主,及開皇劫,以此妙經生天立地。大聖應於始青之中,號元始天尊,或太上道君。人天化主,此如三寶科釋,今不具詳。《玉經隱注》云:《三皇天文》、或云《洞神》、或云《洞仙》、或云《太上玉策》。洞仙者,明此教法能通行者登太清仙,故曰洞仙也。玉策者,是策進之名,亦是扶持之目,謂策勤行者,扶持使仙也。《三皇文》者,《洞神》第十四云:第一《天皇文內字》。字者,志也。明天使人仰觀上文,心識覺悟,內志習勤,外不炫懼。第二《地皇內記書文》。文者,明也。內學志明,記正無惑,舒以廣濟,緣明至極也。第三《人皇文》。文者,明也。人能俯察地理,法地則天,定內安外,普度無窮,同歸玄門,由學所得。此並經釋也。又稱《三皇經》者,謂三皇各受,隔世稟行。又八帝之經,亦是隨方為化。猶如靈寶一文,五帝分寶,即為五帝文。鮑南海《序目》云:上古初以授於三皇,名之《三皇文》也。《洞神》第六又云:仙人曰:皇文乃是三皇已前,鳥跡之始大章者也。第三又云:皇文帝書,皆出自然,虛無空中,結氣成字。又云:本源無異矣。至于三皇,各受一部,分為三元,三才之道也。第十三卷云:三元八會,自然成文。方丈懸空,字字各現。第十四云:得失由人,此文不滅;聖真寶之,鎮太極宮中也。
  《序目》云:《小有三皇文》本出《大有》,皆上古三皇所受之書也。《天皇》一卷,《地皇》一卷,《人皇》一卷,凡三卷,皆上古三皇時所授之書也。作字似符文,